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名作《东方快车谋杀案》让这列火车变得举世瞩目。故事围绕发生在东方快车上的一起谋杀案展开,来自比利时的大侦探波洛在危机四伏的列车上拨开重重迷雾,最终在12个嫌疑人中锁定真凶 。

除了小说之外,还有许多电影和电视剧改编自这个故事,比如1974年上映的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

让我们回到1883年10月4日的巴黎,看看世界上第一班东方快车发出时的盛况吧!这趟由工程师乔治·内格尔梅柯牵头创办的列车,是他在数年前乘坐美国普尔曼公司火车时的豪华舒适体验让他如在梦中,甫一清醒便立即决定将这套“铁路上的移动宫殿”引入到欧洲来。

内格尔梅柯所构想的“铁路上的移动宫殿”,专为运营东方快车的国际卧车公司(Wagons-Lits)成立了。从法国到罗马尼亚的八家铁路公司均与他达成协议 —— 他们提供轨道线路和动力火车头,国际卧车公司则为这趟列车供应尽善尽美的卧铺陈设和餐车服务。为此,有两节专门车厢被配置出来,而内格尔梅柯先生像魔术师一样,在这有限空间里变出了一间宽敞的餐车,一间可吸烟的图书室,一间专供女士使用的小客厅和一间办公室。对了,还有一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厨房,快车上所有为人称道的精致美食都是从那里端出来的。

首趟快车的一位乘客谈起餐车环境时,赞不绝口:“纤尘不染的洁白桌布与餐巾,被巧手的侍者叠得一片花团锦簇;莹亮的玻璃酒杯,注入红如宝石、醇如黄玉的葡萄酒;水晶般澄澈的玻璃水樽,和香槟酒瓶上的银质瓶盖——它们晃得人目不暇接。”

夜幕降临,幸运坐在餐车内的乘客们兴致不减。影影绰绰的橘黄色煤气灯被逐个点亮,一桩桩热切的言谈浮现在觥筹交错之间。

内格尔梅柯先生心目中的理想终点站是君士坦丁堡,但首班列车通运时,从塞尔维亚到保加利亚路段的铁轨还没有铺设完备。所以这趟旅行的最后一程,乘客们不得不下车改坐蒸汽轮船横渡过黑海,才终得以完成。当轮船历史性地渡入博斯普鲁斯海峡时,甲板上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如同疾雨洒落。

9世纪末,君士坦丁堡的新车站投入使用,东方与西方实现了真正的融汇。尽管奥斯曼帝国已沦入末途,1900年左右的君士坦丁堡依然活泼热闹得像个喧嚣的蜂房,土耳其人,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在这里相聚一堂,你可以在街道两旁同时见到巴黎最新时装秀与巴尔干地区的传统服饰。它散发出的神秘气息与冒险色彩,一时间吸引了大批欧洲游客,成为各路外交官、投资商和探险家的乐土。

位于君士坦丁堡(现伊斯坦布尔)的东方快车终点车站福煦车厢与谍影重重的一战岁月那段繁盛、和睦、文质彬彬的岁月,终究还是在一战的炮火声中落下帷幕。1914年7月28日,在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的那一天,东方快车随即停止运营。战争时期,德国、奥匈帝国及奥斯曼帝国结为同盟国,并将域内属于国际卧车公司的车厢储备和铁轨线路占为己有。以此为基础,他们成立了一家新公司,来搭设运营类似的豪华列车组,命名为巴尔干东方快车。而协约国这一边呢,作为联军总司令的法国人费迪南·福煦,则下令把原东方快车的第2419号车厢改为自己的办公室,在这里部署和下达了许多作战指令。1918年11月11日,在巴黎贡比涅森林中的车站里,一身戎装的福煦接见了前来和谈的德军代表团。而一战的停火协议,也正是双方在他的办公车厢中签署通过的。福煦元帅在东方快车车厢中签署了一战停战协议

这节不同寻常的车厢随后被命名为福煦车厢,作为重要的历史证物移入一家法国博物馆中 。未被炸毁前的福煦车厢全貌请见上图 。

非常感谢你的分享。东方快车是一辆最初由国际卧铺车公司营运的行驶于巴黎至伊斯坦布尔之间的长途旅行列车。该列车于1883年开始营运,历史上曾有不同的路线。在战争时期,荷兰人作为中立国民,是有权利在交战国度间自由走动的。数度接触双方政要的玛塔,将巴尔干东方快车视作自己的第二栖息处,成为当时搭乘次数最多的女客,也给东方快车带来了一股扑朔迷离的紧张气氛。

在欧洲世界的铁路版图再不复当初,原先畅通无阻的东方快车,现在只可开到罗马尼亚为止。不过,战胜国们还是想方设法,建起了一条能绕开德国及其同盟的新路线:辛普朗东方快车。在绕至辛普朗隧道横穿瑞士阿尔卑斯山之后,它一路直达意大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希腊和土耳其。

黛德丽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演员,她不仅在电影中表现出色,还曾在奢华的餐车厢里弹奏钢琴曲,吸引了众多游客的赞叹。据说,大导演斯登堡选择让她出演《蓝天使》,就是因为看中了她的音乐表演才华。

此外,黛德丽还出演了斯登堡的电影《上海快车》,影片中的车厢环境与真实的东方快车相似,但与中国上海并无太大关联。

电影《上海快车》中,玛琳·黛德丽饰演的角色颠倒众生。

迷惘的一代:文学家们纷纷上车

随着东方快车热潮的升温,一批在一战前线受伤受苦、寻求灵魂解脱的文人骚客们也纷纷加入其中,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他们结伴流落在巴黎街头,形容潦倒却满腔意气;一言不合就跳上快车去往君士坦丁堡,寻欢作乐,醉生梦死。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当属海明威,他在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1936)中记录了自己在混乱情欲和战争重创之间的挣扎,成为一代人的心灵写照。

海明威回忆起自己曾在1922年乘坐东方快车抵达君士坦丁堡的经历,他当时还是个记者。在小说中,他写道:“这时他在脑海里看见喀拉迦奇的一座火车站,他正背着包站在那里,这时辛普朗东方快车的前灯划破了黑夜......”回忆中的东方快车已经成为他所有痛苦经历的重要标识。接下来的一段文字中,他继续写道:“他想起那次独自在君士坦丁堡的情景,事前曾在巴黎吵了一场才出走的。那一阵他夜夜宿娼。等这阶段过去了,他仍然无法排遣寂寞......”如此直言不讳的硬汉啊!

此外,阿婆(Agatha Christie)也是在这个时期写下了著名的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尽管她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并不太满意,但它还是在1934年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豪华的头等卧铺情状之外,阿婆还将目光投向鱼龙混杂的二等硬座车厢,让我们得以见识到不同社会阶层人士的迥异生活。

同样创作于这个时期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则全然不同,二等车厢在阿婆笔下就像隐形了一般。但是她凭借自己细致入微的叙事能力,将头等车厢中的一切安排得天衣无缝。和笔下头号大侦探波洛一样,阿婆也有不动声色地观察周遭环境的习惯,这是她得以成为一名推理作家的必然修养。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侦探小说,属于侦探赫尔克里·波洛系列。该小说围绕发生在豪华列车“东方快车”上的一起谋杀案,讲述了大侦探波洛在杀机四伏的列车上拨开重重迷雾,最终在十二个嫌疑人中锁定真凶的故事。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都是虚构的,但是其中一些情节却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而成。例如,小说中所涉及的阿姆斯特朗绑票案,原型是美国著名飞行员查尔斯·林白(飞越大西洋第一人),他的儿子在1932年3月1日被人绑架并惨遭杀害。

辛普朗东方快车是一辆由匈牙利政府运营的豪华列车,于1937年开始运营。这辆列车曾经是世界上最豪华的列车之一,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毁坏。

关于辛普朗东方快车坠亡案件,目前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是一起意外事故或有人故意为之。经过尸体解剖和对同车乘客的反复问讯调查后,答案依然不得而知。

原貌翻新的东方列车激起了许多人的怀旧情绪,让人们回想起属于那个繁华世界的最后旧梦。然而,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出行方式的选择越来越多,航空飞机和高铁动车等迅速便捷的交通工具使东方快车显得陈旧乏味、停滞不前。曾经盛极一时的创新线路,如今只不过是一趟连接巴黎、维也纳和布达佩斯的普通交通工具。因此,在2009年,新东方快车再次陷入停止运营的困境。

英国记者罗宾·麦凯曾目睹了真正属于东方快车的最后之旅:当它抵达终点站维也纳时,一小群郁郁寡欢的乘客从车厢中走出,随即在灰蒙蒙的晨光中四散而去。对于刚刚搭乘过这趟显赫一时的列车的命运,他们似乎并不在意。

东方快车终究寿终正寝,这一景象也随之永远消失,不再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