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从事公募基金销售工作的大佬曾经提到过“中产”标准,他认为只有拥有一套自有房产和2000万人民币的可支配收入才能算得上是中产。那么,这个标准是否过高呢?从国内私人银行七、八百万甚至上千万的门槛来看,这个标准并没有显得过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最近,我与一位曾从事公募基金销售工作的大佬朋友聊天,讨论了国内“中产”标准的话题。在他看来,除了拥有一套自有房产外,还需要有2000万人民币的可支配收入才能算得上是中产。根据我的估算,如果年薪按税后100万、年利率8%复利计算终值,不吃不喝还需要12年多的时间。显然,年薪税后100万是普通工薪阶层难以企及的。即使一个人是名校毕业、公司大牌,按月领薪又不贪污受贿,按照正常的职业发展路径晋升,绝大多数人仍然无法达到。如果将可支配收入的标准降低到800—1000万,仍然会把绝大多数人拒之门外。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通过努力找到高薪工作并实现中产目标的机会非常稀缺,大部分人都是普通工薪阶层。只有极少数绝顶聪明、运气又好的人能够在创业或投资方面取得非常成功,或者在大公司担任高管,从而实现中产甚至富豪的目标。如果去看统计部门的居民收入统计数据就会知道,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和金融、地产等行业人均年收入相较于中产的标准还有较大距离,更不要说其他城市和行业的收入水平了。另一方面,对于很多中国人和家庭来说,拥有自有房产本身就是一个不易实现的目标。

房价相对于工资收入高得惊人,购买房产需要占用一个人或家庭相当大比例的收入。为了拥有一套房屋的同时不降低生活品质,不少人或家庭不得不采用按揭贷款的方式。然而,实际的经济负担和内在的心理压力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生活质量,并且在美国拥有房贷的人被排除在中产之外。当然,房价上涨房屋可以增值,但是人们一般也不敢出售自住的房子,除非有足够的收入或者收入预期来改善自己的住房不断提高生活的品质。

也许有人会问我,那会不会是我这位朋友中产标准定得太高了呢?我也觉得有这个方面的因素,但从国内私人银行七、八百万甚至上千万的门槛来看,他这个标准并没有显得过分。如果不考虑通胀的因素,大家的收入都普遍上涨了,所以中产的门槛也就水涨船高了。即使那些大众富裕阶层达到了私人银行的门槛,也不是都将钱存入银行,总要富余出一些流动性做其他的资产配置。

中产阶级的定义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在中国,中产阶级的定义是指家庭年收入在1.15万到4.3万美元之间,即家庭年收入8万到30万元人民币之间的群体。然而,这个数据跟中国的现实国情相比,显然不符。由于现阶段我国社会平均工资收入不高,大多数劳动者的收入处于平均数以下,社会分配格局还远不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橄榄形”,而是底部偏大、中上部偏细尖的“金字塔形”。因此,苏海南认为,不宜简单套用国际上确定中产阶层或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