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讲的国产耳蜗是指的中国耳蜗诺尔康,那么这个回答有意义(还有几家国产耳蜗,我不想评论)。

目前全球只有4家人工耳蜗产品进入市场,分别是澳大利亚、奥地利、美国、中国、(法国耳蜗已经被澳大利亚耳蜗收购,韩国耳蜗不提也罢)。

中国耳蜗从技术指标来看差异不大,甚至在植入体的设计和汉语环境声音信号的处理方面还有更先进的应用。

人工耳蜗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器官,但实际上并不能算是非常高科技的电子产品。只是因为横跨多个学科,例如电源、芯片、材料、耳外科、通讯、声学等等,每一个学科都不会用到最最顶尖的技术,只会用相对先进的技术。再加上相对小众,三类医疗器械研发周期和上市周期都很长,所以形成了自然垄断(参见自然垄断的定义,可以理解为进入成本过高,行业过分垂直,不值当有太多参与者)。

从目前收集的中国耳蜗诺尔康的数据和用户反馈来看,国产耳蜗最大的优点:价格便宜,很多人做得起,而且性能可以和进口耳蜗去拼,性价比最高。

有意思的是中国耳蜗的崛起,使得进口耳蜗的老产品不退市,而成为“低端耳蜗来降价打压国产耳蜗”(要知道,进口耳蜗之前一般只有2个档次的耳蜗产品保持在中国市场,现在竟然有3-4个)

截止到2022年12月,我知道的中国耳蜗诺尔康的植入者已经达到20000人,完全站住了脚。

因为这个回答会涉及到国产耳蜗目前的不足,所以先夸几句。首先说优点:

1,植入体的设计弯道超车

目前所有人工耳蜗(包括进口和国产)植入体电极设计都有了成熟方案,最近15年没有大的变化,所有的改进都是为了手术植入更便利,基本参数没有任何变化。

中国耳蜗从研发开始,就根据目前所有耳蜗的研发经验,选择了正确的方式。一些具有实验性质后来被证明不行的植入体设计方案中国耳蜗放弃了,也就决定了不会出现几乎是耳蜗产品必经的高故障率时间段(目前我知道的是2016年一批产品故障率较高,后来得以改善。这个有点儿像保险公司都需要经历一个高峰理赔周期)。从这个角度,中国耳蜗是建立在进口耳蜗“巨人的肩膀上”

2,声音处理程序的后来者居上,甚至超越

最近10年,智能设备持续火热,应用电子行业的研发成本和迭代成本降低,一些智能程序(比如降噪和情景识别)研发成本降低了。

那么中国耳蜗在这个背景下实现了和进口耳蜗齐头并进,甚至超越。

比如,中国耳蜗诺尔康的远航处理器目前是所有耳蜗处理器里唯一一个同时直连ios,安卓,鸿蒙系统的。而且在最新的远航处理器中,直接应用了腾讯天籁实验室的降噪技术(该技术由腾讯授权并联合开发,国外产品没有获得)。

3,售后体系的本土优势。

基于本土,就有优势那就是售后。进口耳蜗也罢,国产耳蜗也罢,售后非常值得吐槽。就说一件事:规范的人工耳蜗调机,必须先做声场。但是几乎所有的耳蜗公司和代理商,都是提包办公,在医院楼道里或者不标准声场的房间里调机。

耳蜗公司太看重销售,售后不愿意投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售后中心(澳大利亚耳蜗值得表扬,已经开始做了,虽然我走访发现还不够好)。

夸完了,咱们得说说不足了。

1、CSR数据积累不够

说白了,还是时间短,虽然也有17年时间了。三类医疗器械的一个很重要的数据是累计存活率(即植入体在体内正常工作的统计概率)。目前三家进口耳蜗都已经公布,中国耳蜗的积累数据还没有发布,我估计也快了,因为毕竟2万例植入了。

2、处理器加工工艺

从外观来看,国产耳蜗大致相当于进口耳蜗的上一代产品(但已经很先进,不是贬义)。但是从工业设计角度来看,无论是美观性、防尘防水性能、损坏率、智能处理能力等方面还有欠缺。需要在下一代产品中努力追一下。

3、处理器声音处理技术

这里多说几句,你不是说这个是优点吗?怎么又是不足了。从远景来看,确实是优点,智能时代固然可以领先,但传统专利积累不够。换句话说,新的技术你有了,老的积累有欠缺。

4,售后

是的,这又是一个既是本土化优势的优点,又是一个目前的不足。

建立全国范围内优质的售后中心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太大,目前中国耳蜗也就是在几个主要城市有售后中心。其他都是办事处。这个应该赶紧做!!!

我无比期待中国耳蜗诺尔康做得更好,但并不希望中国耳蜗崛起后也把进口耳蜗挤出市场。耳蜗是终生实用的医疗器械,每家都应该好好生存和发展,否则已经植入的用户就没人管了。

我理想的憧憬一下,未来四家耳蜗是既有竞争,又不会淘汰任何一家的格局。

看我这个回答的耳蜗从业者,请加油,不管是哪家的。另外,我无比希望你们把耳蜗售后服务体系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