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比较小众的美食纪录片开始成为媒体讨论的话题——《美食不美》(Ugly Delicious,也译为《不中看的美食》)。这部由Netflix出品的美食纪录片邀请了当红的韩裔美籍厨师大卫·张(David Chang)来讲述一些生活中很常见的食物,比如披萨、墨西哥卷饼、炸鸡、炒饭等。虽然只有1600多人观看,但评分很不错,8.8。

大卫和他小伙伴们,不仅带我们品鉴这些“丑而美味”的食物,同时也探究美食背后的文化。因为每一个美食,都可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比如风靡全球的炸鸡背后,竟然承载了几百年来美国黑人的屈辱史。比如美国人钟爱的“美式中餐”(Chinese-American food),原来是移民美国的华人被迫从事的生计。如果你期待的只是美食,这部纪录片可能会让你失望,因为它有很多不属于美食的沉重。它更多追求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平等尊重,文化和文化之间的开放包容(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希望用美食搭建一座桥梁,沟通不同的文化,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

张大卫的父母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移民美国,靠经营餐厅维生。开餐馆是很辛苦的。他的父亲努力工作,就是希望他不用做餐馆生意,结果大卫后来还是走上了餐饮这条道路......没想到大卫的创业很成功,后来逐渐发展成了餐饮集团,旗下包括一家米其林二星餐厅。片名用的也是他经常在社交媒体(Instagram)使用的标签hashtag。

这位个性十足,笑起来有酒窝的韩裔美国人在片中遇见美食伸手就抓,也不管烫不烫,很接地气;碰见有人对某种食物有偏见就红脸,极力维护亚洲菜系的国际名声,很受观众的喜欢。也有人评论,这不仅是一部美食纪录片,更有对美食所承载的文化的反思。《美食不美》认真地讨论了文化的敏感性,我们可以通过食物了解他人,甚至了解自己。

谈世界美食,自然离不开中餐。这部纪录片在第七集专门讲了中餐(事实上,中餐的身影无处不在)。左宗棠鸡和味精是其中两个例子。如果你问一个美国人,最喜欢的中餐是什么?他会告诉你,左宗棠鸡。

美国中餐馆多于麦当劳、汉堡王、温蒂汉堡和肯德基的总数

在美国,中餐馆的数量超过了麦当劳、汉堡王、温蒂汉堡和肯德基的总和。然而,绝大多数中餐馆做的都是改良之后的“美式中餐”,与国内的中餐有很大的区别。这是因为国外的中餐馆往往经历了类似的转型。最开始做的是中式口味,但随着中国客人减少,难以为继,只好迎合当地口味。

美国人喜欢油炸食物后的酥脆口感和酸甜味道。因此,许多类似于陈皮鸡这样的品种应运而生。甚至现在很多西方人误以为“美式中餐”就是真正的中餐。不过,随着中国的不断开放,美国近年来也开始出现地道的中餐了。

大卫在拉斯维加斯的一家餐厅品尝了中国大陆厨师制作的中餐后感叹道:“这是在美国你能吃到的最好的中餐。通常情况下,我不是一个非常喜欢吃超级正宗的食物的人,但我认为对于中餐来说,因为它真的没有被真正做到过......你实际上想要的是真正的中餐,这样你就有一个参照点。”

部分美国人对中餐中的味精(MSG,单钠谷氨酸)存在误解,认为味精会导致不适感,并为此症状创造了一个新的名字——“中餐馆综合征”。然而,大卫和他的朋友们对此表示不满。

被低估的中餐

这些关于味精和中餐的误解在外国人眼中根深蒂固。他们觉得中餐难登大雅之堂,是廉价的象征。这种观念源于种族主义的假设,即认为中国菜不值得一试。然而,这些假设并不准确。事实上,很多美国人喜欢吃中餐,但他们总觉得中餐难以下咽。

节目还特意组织一群认为“味精有害”的人进行测试。这些人谈及中餐和味精就觉得“浑身难受”。然而,当他们吃富含味精的薯片等垃圾食品时,却完全不觉得有问题,反而开始交流各自喜欢的口味。这说明,他们的担忧并非针对中餐本身,而是对某种特定成分的误解。

食物历史学家伊恩莫斯比告诉他们,味精是美国使用最多的食物添加剂之一,但大部分不是用在中餐厅,而是用在食品加工行业。这意味着,大多数美国人在食用含有味精的食物时,实际上是在吃经过加工的、不含中餐特色的食品。因此,将中餐与味精联系在一起,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大卫对中餐受到的误解感到难过:“Why I get upset about how it is perceived as always somewhat inferior.”(我为何会对它被视为总是略逊一筹感到难过?)他认为,人们对它的认识让他很难过,似乎它总是低人一等。实际上,很多中餐厨师技艺精湛,可以做出很多外形独特、味道美妙的食物,但没有得到应有的赞誉。

某餐厅老板艾德肖恩菲尔德也表示:“Joe's skill is spectacular. He can make dumplings that look like animals. And they all taste delicious. It doesn't get the credit it deserves.”(乔的技能非常了得。他能做出看起来像动物的饺子。而且它们都很美味。它没有得到应有的赞誉。)

还有的人在网上诋毁中餐,认为中餐恶心(gross),不干净。他们甚至认为,除非白人做厨师,否则吃不到真正美味的中餐。这种观点显然是基于刻板印象和误解。

看完这部纪录片才知道,外国人眼中的中餐原来是这样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美食已经逐渐获得真正的尊重。那么,这样的局面是否有可能改善呢?前《纽约时报》美食评论家Ruth Reichl表示:“现在在中国有很多钱。人们真正尊重中国食物。为什么一个优秀的中国厨师要来美国,大家都认为中餐应该廉价,而且不值得尊重呢?” 大卫和他的朋友们也意识到,许多中餐馆可能无法传承下去。“因为孩子们不想接手。我相信他们的父母也不希望他们接手。你在生意上努力工作,你希望你的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你希望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印第安首领。” 然而,大卫也向我们展示了中餐的希望。比如,多伦多万锦市的这家海鲜店,提供的“龙虾山”(the lobster mountain)竟然让钟爱米其林三星料理的大卫获得了超越米其林三星的愉悦感。“我内心是个经典主义者。我喜欢法国菜、米其林三星餐厅。我喜欢所有这些东西。但对我来说,现在吃这家餐厅的食物给我带来的快乐不亚于吃任何超级豪华的东西。”这家餐厅的老板不仅用美食征服了大卫和他的朋友们,更是用他的信念赢得了他们的尊敬。

我认为我们应该坚持使用这个有效的食谱。相信自己的能力,坚定信念。这是你的信仰。中餐的魅力确实非常大。甚至那些对自己的美食非常自豪的意大利人也不得不承认,饺子比他们的酿馅意面好吃。因此,我们应该对中餐充满信心。不仅要坚守自己的信仰,还要努力传承关于美食的记忆和知识,就像祖父母将家常菜的秘密传授给父母,父母再传授子女一样......

“为什么不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孩子们呢?他们将成为知识的传播者,承载着这门技艺。”大卫在最后一集结尾时说了一句令人感慨的话:

“有些食物我从小就喜欢,但我羞于公开表达对它的爱。怕别人会说,‘你爱吃这种菜啊?好恶心,你属于下等文化。’”

“这只是我们在人类身份中的一种默认设置。”

但这些确实是定义我们作为人类的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

“我觉得我们应该努力抵制这些冲动,并对周围的事物多一些同情心。”

大卫坦然地说道:“要保持无知很容易,要轻易抛弃事物也很容易。我想我们都有这样的过错。”

最后,大卫非常自然地做了一盘简单的韩式泡菜炒饭端上桌。这正是我们都渴望被理解的时刻,也是我们都希望自己珍爱的美食能得到他人尊重的时刻。

这是一部难得的美食纪录片,它没有遵循常规的食谱介绍,也没有明确界定哪一家餐厅或菜系是最好吃的。在整整400分钟的时间里,我们看到的是手艺人的信仰、美食家的热爱,以及人们因为偏见和自大而犯下的一个个错误。

这让人不禁感慨,幸好还有美食作为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