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晚报小记者团有幸走进位于青岛的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在馆长的亲自带领下,我们深入了解了柱础、瓷凳、屏风、景泰蓝等镌刻着中华文明的古物知识,近距离感受了其中极致的工匠精神,领略了古物背后的奇闻趣事,探讨了精致工艺品的制作原理,并在“神秘展厅”中体验了探险的乐趣。

一进入展馆,映入眼帘的是一排具有岁月气息的柱础。这些饱经沧桑的“老者”奠定了本次研学的古朴基调。馆长以柱础为核心,纵跨柱础起源到发展至今的整个历史演绎过程,对柱础的文化背景、功能作用、造型形式、雕刻纹样、制作工序和地域风格等做了详细展示。讲解过程中,馆长引用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小记者们细细聆听并伸手去感受柱础的雕花纹路。此外,古色古香的屏风通透细腻,散发着工匠艺术的气息,使小记者们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中的奇妙氛围。

展馆中心摆放着两个景泰蓝缸,即铜胎掐丝珐琅器。据馆长介绍,这两个缸上绘制了栩栩如生的海兽,直径约120厘米。一位小记者好奇地提问:“老师,缸上绘制的图案从外观来看,像极了牛、马等陆地生物,为何称它们为海兽呢?”馆长耐心解释道:“身上有鱼鳞是海兽,有羽毛或者业火则是神兽的象征,《山海经》中的其他生物也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分类。”于是,小记者们饶有兴趣地在景泰蓝缸上寻找各种不同的海兽。

穿过一个别致的休息区,小记者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空间,陈列着大量精美绝伦的珐琅器。在灯光下,这些历经岁月沉淀的珐琅器散发出独特的韵味。馆长向我们介绍了珐琅器的前世今生:“在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时俘虏了一批阿拉伯的工匠,使得珐琅器的制作工艺传入我国。从明代开始,珐琅器经过了漫长的波浪式发展过程,最终在清代发展到鼎盛,当时在位的皇帝具有极高的审美能力。”小记者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是乾隆帝。”接着,馆长继续娓娓道来珐琅器的前世今生。

最后,我们在“神秘展厅”中进行了一次趣味探险。在这里,我们寻找“猴子”和“凤凰”,感受古人智慧的同时,也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学习时光。

您好,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位于青岛市崂山区山东头路58号。该博物馆的展览包括了古建筑柱础、瓷凳、屏风、景泰蓝等镌刻着中华文明的古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山海经景泰蓝缸”,这是一个很大的水缸,外侧刻画了翻滚着滔滔波浪的江水。在浪中,随浪而舞的龙栩栩如生,且看它们有的瞪着双目,不怒自威;有的张牙舞爪,气势汹汹;有的耀武扬威,得意洋洋。除了龙,还有存在于《山海经》中牛头鱼身的奇异动物。千奇百怪的异兽在水间穿梭着,汇聚成了一幅妙不可言的画卷。

柱础是古代建筑中承受屋柱压力的奠基石。古人真是太聪明了,用它们承接柱子的压力,结实防潮还美观。它们默默无闻,却承受着整个房屋的重量。看了这些,我更明白了为什么在学习中要打牢基础。因为基础不牢,房子就会倒掉。在这些展品中,我最喜欢的是山海经成对景泰蓝缸。它以蓝色为主调,两端有大狮子口的金色把手。在这个缸上,还画了许多古代的怪兽:棕色的上半身像牛,下半身像龙的怪物;像龙却长着肉色牛角的黑色巨兽;长得像鹿却又有鱼鳞的怪东西,形似龙头却写着“王”的庞然大物等等。古人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更了不起的是铸造这些展品的工匠,把这么美丽的想象呈现出来。

大厅里有两排瓷凳,在古代没有降温的工具,夏天屋里非常热,但是坐在瓷凳上就会觉得很凉快。我还看见一个石猴,捂着嘴,听说原先有三个这样的猴子,现在只剩下一个了,它们代表着《论语》里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里面的每一件馆藏品,无论材质还是装饰造型,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工匠的精湛技艺,我通过这些物品感受到,古代人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的!

我们看到了美丽的景泰蓝珐琅器,它们闪闪发光,凝聚着古代人的智慧结晶。这些珐琅器是用铜做的丝弄成的,里面放上不同颜色的物质后,经过点釉八烧才可以制作成功。参观最后的互动环节,看谁能在不开灯的情况下找出有几只猴、几只凤凰。其中有一只凤凰在福寿匾上,福里包着寿。

这次参观中,我最感兴趣的一件展品是清末山海经成对景泰蓝缸。据馆内老师介绍,这对展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大缸外面布满《山海经》中水兽的图案。可是这些牛和麒麟等神兽明明是在陆地上的,为什么却说是水兽呢?老师告诉我们: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身上带有鳞片的动物大多跟水有关..

您好!以下是一些关于古代文物展览的介绍:

1. “探寻古代‘匠人精神’”:香港路小学五年级五班周敬雅参观了古代的屏风,发现古代人在制作屏风时非常注重结构和美观。为了区分房屋主人的性别,聪明的古代人会让工匠在承重木桩上雕刻花纹,如果花纹是凤那么这间房屋就是“女主人”,如果是龙,则代表“男主人”。最后,他们参观了景泰蓝藏品,每一件都是真品,而且保存完好。在没有电脑和机器的古代,人们用手里的工具,既能在笨重的大石头和木桩上雕刻,也能在器物上镶刻景泰蓝这样精细的花纹,比如龙鳞。他们的专注力和耐心,以及对工作的认真态度,让周敬雅很受鼓励。

2. “美妙的博物馆之旅”:新世纪学校三年级二班刘璐菡参观了博物馆里展出的景泰蓝展品。这套景泰蓝是现代工艺完成的,娇艳无比。你看那细线的花纹和栩栩如生的花朵,多么令人念念不忘。希望人们能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3. “古香古色的屏风”:青大二附小四年级二班李云乔参观了古代的屏风,并了解到古代人在制作屏风时非常注重结构和美观。为了区分房屋主人的性别,聪明的古代人会让工匠在承重木桩上雕刻花纹。如果花纹是凤那么这间房屋就是“女主人”,如果是龙则代表“男主人”。最后他们参观了景泰蓝藏品,每一件都是真品而且保存完好。在没有电脑和机器的古代,人们用手里的工具既能在笨重的大石头和木桩上雕刻也能在器物上镶刻景泰蓝这样精细的花纹比如龙鳞。他们的专注力和耐心以及对工作的认真态度让李云乔很受鼓励。

您好,以下是小记者的一天:

今天,我们来到了一个很古朴漂亮的地方。哇!这个博物馆里的古董可真多啊!有景泰蓝缸、藻纹大天球瓶、如意宝相纹瓶等等。老师讲了关于建筑方面的知识,我们知道了古代建房子的各种柱子,有柱础、外柱、金柱等。我们在这里看得目不转睛,听得津津有味。我感受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工匠的心灵手巧,这真让我百看不厌。

青岛晚报小记者团是岛城创建时间最早、最具品牌影响力的校园记者团体,受到青岛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妇联和市关工委等机构的大力支持。该团队率先开创了“新闻采访+研学实践+技能体验+写作培训”为主打特色的青少年课外成长新模式,为岛城课外实践教育带来全新思路,助力中小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经历、提升能力,实现更好的自我成长。

加入晚报小记者团,您将有机会获得诸多高端优质、内涵丰富的采访经历和成长体验。您将在晚报《小记者》专版刊发活动采访报道,并在《作文课》专版、观海新闻小记者频道优先发表作文。此外,加入晚报小记者团还将获得小记者证和全年晚报订阅卡。(以上名单由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张译心、摄影宋新华、实习生赵琳、唐莎、小记者王浚哲、王紫毓、徐言渝、董丛恺、许琪文、周敬雅、肖淳元、李俊毅、刘璐菡、李云乔、高天一、王淑恩、张智程、吴梦钰、刘瑞琦和邵静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