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8月份以来,全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百集系列节目《边疆行》在“走转改”中走出了一条崭新的旅游节目人文关怀新路子,成为“走转改”实践的成功范例。

《边疆行》是一条世界上最长的陆路边境线,行程22800公里,跨越南北5500公里,贯穿9省区,途经135个市旗县、500多个乡镇、130多处陆路口岸。这是一次长距离的电视采访行动:12路记者翻越400余座崇山峻岭,跨过15条滚滚江流深入体验,采访对象涵盖30多个少数民族、3000多基层群众。46000多分钟高清影像纪录,4500分钟的巨大节目容量。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百集系列特别节目《边疆行》,以纪实手法关注自然、关注民生、关注人文,通过记者真实生动的采访体验,为观众展现出一个发展变化中的真实的中国边疆形象。乘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东风,《边疆行》节目自身也完成了一次完美转型,走出了一条崭新的旅游节目人文关怀新路子。

为了稳住《远方的家》的收视率,中文国际频道的同志们集思广益,借鉴了15年前央视四套新闻部制作的百集系列节目《边疆行》的成功经验。该节目曾出乎意料地引起一场收视热潮,观众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观看。这与《远方的家》栏目的定位非常吻合,于是节目组决定再次深入边疆地区,寻找最生动鲜活的题材。

从2011年初开始,经过4个月的详细策划、调研和培训,百集《远方的家·边疆行》系列节目开始拍摄。节目组从广西防城港北仑河入海口出发,沿中国陆路边境行进,穿越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最后到达辽宁丹东鸭绿江入海口,跨越9省区,行程22800公里。

正当节目组紧张拍摄之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全国新闻战线展开。中文国际频道迅速结合《边疆行》系列节目采访制作,引导一线编导、记者自觉把节目与“走转改”活动深度结合起来,让采访拍摄更有针对性,节目更贴近百姓,贴近观众。《边疆行》播出后,《远方的家》栏目收视率节节攀升,比以往日常节目提升50%以上,观众好评如潮。

记者们在采访过程中深感辛苦,虽然晒黑了皮肤,但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在摄制组的采访活动中,记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实实在在的边疆生活的体验者。彭祖记者就亲身经历了这样一段故事:在滇藏公路沿线采访时,他偶遇一位藏族老阿妈正在清理塌方的路面。阿妈今年67岁,因为这个路段经常塌方,11年来,她每天要走近两小时到这里义务修路。看着阿妈长满老茧的手骨节已经变形,彭祖不禁问她:“您做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老阿妈回答简单而深刻:“我什么都不为,只是不想来到这里的车出事。”

彭祖表示:“走的路越来越多,接触的人越来越多,心灵的撞击越来越多。在《边疆行》,我不需要做作,不需要设计,不需要夸张。只要将当地人最原始的生活状态、生活态度用最真实的镜头语言呈现出来,就是最美的。”

《边疆行》是中文国际频道自2011年7月11日起,在《远方的家》栏目内连续播出100集系列特别节目。这个系列节目播出前,经过了4个月的详细策划、调研和培训,立足点是落实“三贴近”要求、结合我台形象建设,以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打动人心的长距离采访为主线,通过对全国各地边疆地区的实地采访和拍摄,展现了中国边疆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和历史变迁。截至10月中旬,11000多条来自海内外观众、网友、微博的评价给这个系列节目打出了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