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已经从基于PC和网络技术的2.0互动时代逐步进入以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为主要载体的3.0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基于移动互联网形成的社群与传统社会中基于血缘、地域形成的社会群体有所不同,相较于网络2.0时代的网络群体,它们具有新的特点,与现实社会生活的结合和动员能力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在技术变革的条件下,随之而来的社会群体思维模式、组织运作模式、观念和行为的变化已经到了需要重新审视的时刻。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族群特征如下:

1. 独立性较高的团体: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社群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例如,微信的朋友圈功能扩展了传统社会中基于血缘、职业形成的社群存在的空间,形成了3.0时代线上线下都有互动的群体。这些群体内部的人相互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现实联系。微信群功能中,虽然成员中的某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没有接触过,但其熟人邀请的添加方式为群体在虚拟空间中的联系提供了一定的现实基础。

2. 精准与信任式传播:由于基于移动互联网熟人交往模式形成的社群具有独立性,因此社群内部的信息交流往往更加精准,且具有更高的信任度。持有不同价值观的网民在各自的独立团体中进行交流,在进行线下动员时,这种交流面向的群体也一定是持有相同观点的网民。

3. 有突出或稳定的意见领袖:依托移动互联网形成的社群往往与现实社群有着高度的关联,是因相似的思维方式、共同诉求或价值观而形成的群体。在互动中更容易形成稳定的意见领袖。这些意见领袖通常是熟人交往模式中在现实生活中较有影响力的人物,信息贡献能力非常突出,且规则一旦被认可,就会在讨论中变得非常稳定。当发生群体事件时,社群中无一例外都能找出群体中突出或稳定的意见领袖,而这些突出的个体则在社群式社会动员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4. 诱因事件具有高触动性:社群式社会动员的发动通常需要一个具体的诱因性事件。而这个诱因性事件在社群内部的传播速度极快,爆发力很强,且由于社群的熟人社交模式,该事件又具有相当的信度和可追溯性,因此,事件诱发的社群内的个体活跃度远高于2.0时代。

5. 关注内容更持续深入:由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群自身具有独立性、其内部也有着高精准度、高信任度的传播模式,因此,每一个社群都有自己群体所关心和讨论的核心议题,关注的内容更具专一性和专业性。此外,社群往往是现实社会动员的涉事者,因而对这个核心议题相关内容的掌握更加深入,也思考更多,关注也更具持续性。

族群式社会动员的预判,是指在了解族群式动员的发生条件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对现有舆情发展状况、舆论场动向的观察,对族群式社会动员发动的可能性及其演化进行研判。

基础信息内容预判。族群式社会动员发动的条件之一即族群内部成员形成了基本的价值认同,因此其研判的一个重要类别即基础信息内容的研判。这种研判并无一定具体人群指向,主要依靠对舆情走向及整体社会背景的全局性把握。

行业协会监管预判。即使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行业归属而形成的族群也依然存在,只是互联网成为了其内部联系的渠道之一,而这一渠道反过来又赋予了此类族群新的特性。如黑龙江和湖北两地的讨薪教师群体,教师族群原本即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推动了讨薪教师群体进一步分化聚拢,而移动互联网则进一步增加其联系互动的强度。而针对这种基于行业需要而分化聚拢的族群,其社会动员的发动也是可以以对行业舆情走向的日常监测把握来进行预判的。

敏感人士议论监管预判。意见领袖也往往是舆论场的“敏感人士”,对舆论的走向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而自媒体舆论场“大V”,即使不是族群的利益相关人员,其言论依然因其话语权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或许“大V”的言论尚不足以作为导火索触发族群式社会动员诱因性事件产生,但其所代表民意却有着实在推动作用。因此,对敏感人士(或意见领袖)言论关注也是族群式社会动员预判工作中重要参量。结合收集到基础信息、舆情动态等可准确掌握舆情动向,为族群式社会动员监测提供更准确参照标准。

紧密型组织监管预判.移动互联网在族群形成过程中通常扮演交流载体角色。因此,在族群式社会动员预判中同样不可忽视现实中已形成紧密型组织活动的族群。如各种宗教组织和协会组织等,这类组织成员基础认知已经具备一定一致性并形成具体组织结构;在某些问题上利益趋同,所以在高刺激诱因性事件出现情况下社会动员从组织到实践过程可能较短。因此对此类组织社会动员可能性进行监测、分析与预判显得必不可少。

高刺激诱因性事件预判.在族群式社会动员发生五项基础条件中基础认同、共同利益和社会背景三者形成均需时间积累;具体组织视族群性质形成于刺激诱因性事件前后。刺激诱因性事件出现具有随机性;能否作为社会动员导火索事件则取决于刺激性大小。

013年8月13日,西安雁翔路出租车服务部的出租车司机们领取了“请您先过”礼让牌,以此作为他们今后行为的示范。这一举措旨在通过出租车司机们的身教,引导更多的人遵守交通规则,提高道路安全意识。

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族群式社会动员的发动速度比以往更快,但其产生往往源于社会层面的根本原因。因此,解决这些深层矛盾,可以有效降低族群式社会动员的力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建议建立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指挥系统,以提高职能部门的反应速度。这样,在族群式社会动员尚未发生时,就能发现其迹象并加以防范;在族群式社会动员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予以处置,减轻其破坏力;在动员结束后,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此外,选择合适的话语体系和传播手段也是应对族群式社会动员的关键。在新传播环境下,传统的单向沟通方式已经不再适用,职能部门需要根据不同族群的特殊需求和特性,选择合适的话语体系进行沟通。同时,利用多元化的传播手段,如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可以让信息传递更加精准、高效。

总之,要想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有效防范族群式社会动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建立监测预警机制、选择合适的话语体系和传播手段等。通过这些措施,有望降低族群式社会动员的影响,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族群的需求,实现高效精准的沟通,职能部门应该充分了解各族群的特点和诉求,将泛化的宣传转变为针对特定族群的精准宣传。这需要做好族群的充分调研,对网络族群进行分类和管理,重点分析和掌握各个族群的特点,如喜好、习惯、关注点等,以便针对不同族群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

例如,对于讨薪教师群体和专车司机群体这样的特殊族群,他们对教育行业体制性缺陷和现行交通行业管理运营模式的不足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切身体会。因此,与这些具有特定特性的族群进行交流沟通时,我们需要采用更加精准和深入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族群的需求,从而提供更符合他们需求的信息和服务。

此外,职能部门还应把握平等沟通能力,以平等的姿态进行宣传。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每个人都有了发表自己观点的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民主化的体现。在这个民主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拥有平等表达的权利。因此,职能部门应该尝试以平等的姿态与不同的网络族群沟通交流,这样有助于信息更好地被接受。

要做到这一点,职能部门需要具备更多的人性关怀,以人为主体,更多地从人的角度出发进行平等姿态的宣传。这是现代社会舆论场中职能部门所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总之,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下,职能部门应该充分了解各族群的特点和诉求,实现高效精准的沟通,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