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根据我所查到的资料,导演郭帆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相当迅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也许几个人就可以完成一部电影的制作。本期《今日影评》将跟随他的视角,从《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工业化探索中,反观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赋能中国电影工业化迈向全新的3.0时代 。

在拍摄流浪地球系列作品期间,您和团队对于电影工业化流程做了错题本式的整理,所以在实践过程中您搜集哪些错题集呢?郭帆回答说:很多,主要是管理上的问题。传统的剧组规章制度适用的人数大概两三百人,但是《流浪地球》拍摄过程中最多时达到2000人以上,原有的制度很难兼顾所有人。比如简单的吃饭问题,取餐口设置得不合理,就会导致一部分工作人员在开机后还没取到餐,影响到之后的工作。但同时为了避免电影创作者在内容创作之外消耗太多精力,所以我们决定尝试运用新型人工智能帮助完成类似的流程优化与设计的机械式、记录式、整理式的问题。

未来电影创作的趋势和人工智能的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电影的创作和拍摄方式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过去的线性生产流程转变为一个并行的整体,各部门的工作可以同步推进,节省时间成本。通用型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会导致许多传统岗位被取代,未来的创作者将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的创意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工智能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场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编剧讨论会的记录整理,还可以提高概念设计效率,实现高效样本筛选。例如,在《流浪地球3》预告片中机器人的设计过程中,通过AI技术快速筛选样图,最终只需要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模型制作。

当然,要实现这些应用场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许多AI应用在设计之初并不是针对电影行业的,因此需要电影创作者将需求“翻译”给技术人员,然后通过调整或修改代码来形成符合需求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迭代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AI应用出现在电影制作中。

在《流浪地球3》的筹备之前,团队将会花费一年的时间针对目前已经有二十四种人工智能应用,分别在大语言模型类、图形图像处理类、动画类、模型建构类、实时渲染类等五个方向上进行研究和开发,以期能够在未来更好地服务于电影工业化。

导演郭帆表示,随着AI技术发展,《流浪地球3》预计现场拍摄团队可能会从2000多人减少到只剩几百人,同时在线上实现万人级别的工业化细分共同协作。

导演郭帆还表示,我们其实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尽可能地想象,去拓展它的边界。其实我觉得对于人工智能,你要客观地去分析在我们实际生产阶段的过程中,到底哪些是真的可以用进来的,因为有些是可以降本增效,有些也许会浪费你的时间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