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课 第一讲: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各位,早上好!很高兴能回到这里,很高兴见到你们。我教授这门课是因为,在我读本科阶段时,非常希望能学习这样一门课程,可能这门课并不是你希望的那样,也可能并不适合你。但希望几堂课后,你能有个大概印象,让你决定这门课是否适合你。

我1992年来到哈佛求学,大二期间,突然顿悟了,我意识到我身处让人神往大学校园,周围都是出色的同学,优秀的导师,我成绩优异,擅长体育运动,那时壁球打得不错,社交也游刃有余。一切都很顺利除了一点,我不快乐,而且我不明白为什么。也就是在那时,我决定要找出原因,变得快乐,于是我将研究方向,从计算机科学转向了哲学及心理系,目标只有一个,如何变得更快乐?渐渐地,我的确变得更快乐了。主要因为我接触了一个新的领域,但本质上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研究积极心理学,把其理念应用到生活中,让我无比快乐,而且这种快乐继续着,于是我决定将其与更多的人分享。选择教授这门学科,这就是积极心理学。

1504号心理学课程,我们将一起探索这一全新、相对新兴、令人倾倒的领域,希望同时还能探索我们自己。

我第一次开设这门课程,是在2002年,是以讨论会的形式,只有8名学生,两名退出了,只剩我和其他六个人。一年后,学生稍微多了一点,有300多人参加。到了第三年,也就是上一次开课,有850人参加,是当时哈佛人数最多的课程。这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因为他们想知道为什么,他们对这一奇特现象非常好奇:“竟然有比经济学导论更热门的课程,怎么可能呢?”于是我被请去参加各类媒体采访:报纸、广播、电视。从这些采访中,我发现了一种有趣的模式。我前去参加采访,进行采访结束后,制片人或主持人会送我出来,说些诸如“Tal,多谢你抽空参加采访,不过你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的话。

我漫不经心地问:“有何不同?”他们会说:“这个嘛,我们以为你很外向”。下一次采访结束时仍是如此:“多谢接受采访,不过Tal,你跟我想象得不太一样”。又一次......

(此处省略部分内容)

我曾漫不经心地询问他们:“你们没想到我会这么内向吗?”然而,在接下来的采访中,他们总是回答说:“更开朗,更外向。”再后来,又变成了“太害羞了”,因为我在采访中容易紧张。

经过几十次采访,每次都重复着这样的问题:“好交际,更开朗”,“不含蓄,更外向”,等等。最绝妙的一次采访是波士顿一家地方台。我去参加采访,聊了很多,我觉得进行得不错。采访结束后,主持人是个热情开朗的男生,他送我出门,拍着我的肩说:“多谢接受我们采访。”然后又是那句:“不过,Tal,你跟我想象得不太一样。”

我问:“有何不同?”要知道,那时候我已经完全被打击了。但我还是漫不经心地问:“有何不同?”他看着我说:“我也说不上,Tal,我以为你会更高些。”更高些?什么?1米70...是1米69不够格传授快乐吗?

我考虑了很久,仔细思量了整件事从头到尾。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他们对我有这样的期望:因为他们要说服自己,说服观众,“这门课怎么会比经济学导论跟热门?”唯一的解释就是导师非常外向,充满领袖气质,乐观开朗,当然了,还很高,可惜我的名字少了一个L。

但是,是啊,真可惜。所以问题是,他们找答案找错了地方。也就是说,他们不该关注信息传达者,而应该关注信息本身。我怎么知道的呢?因为我参与过其他大学积极心理学课,遍及全国乃至全球。

美国有超过200所大学开设了这门课程,而且几乎其中所有院校,这门课都是参与人数最多的或者最多的之一。信息是关键。越来越多的机构组织开设这门课,还有咨询公司,其中一些甚至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越来越多的中学开始引入积极心理学,小学也是如此。各国政府都对这一新领域表现出兴趣。为什么?因为它有效。它的的确确有效,殷盛人生。

在快乐、幸福感这一整个领域之前,一直被心理自助运动统治。心理自助运动带来了什么?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书籍,热情外向的宣讲者,颇具领袖气质且身材高大,吸引大众参与他们的专题讨论讲座。但是,有一个大大的转折。其中许多书籍讨论都缺少实质内容,通常言过其实,无法兑现。

比如,快乐的五个关键,成功领袖的三个要素,成功、快乐、完美爱情的唯一秘诀等等。夸大其词,效果甚微。再来说说学术界。学术界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大量精确的实质内容。

数据被反复分析,以确保其有效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数据已经被分析了很多次,但它们仍然不是完全准确的。这是因为数据本身并不完美,它们可能包含错误、遗漏或不一致的信息。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对数据进行分析和修正,以确保它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数据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数据并不完美,需要不断地进行修正和改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出真正有用的结论,并做出正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