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拱北口岸是中国第二大口岸,也是澳门联系内地最大的陆路通关口岸。在1999年澳门回归当年,全年通关旅客数量约为3000万人次。自2003年实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和自由行政策后,拱北口岸客流猛增。到2008年,拱北口岸全年验放旅客高达8472万人次。现在,拱北口岸平均每天客流23.5万人次,平均每名检查员每年验放的旅客达到28万人次。截至2009年10月,拱北口岸已经验放旅客6700万人次,预计全年验放旅客量将再次突破8000万。

尽管澳门的人口只有54万,面积不到30平方公里,但在回归十年里,这座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了一颗夺目的明珠。经济方面,澳门特区在回归后的头一年(2000年)便扭转了连续四年的经济负增长局面,实现了连年增长。2000年至2008年间,本地生产总值(GDP)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4%,人均GDP更是名列亚洲前茅,达到了31.3091万澳门元(约合39036美元),是1999年的2.8倍。此外,财政方面也有显著成果,政府财政累计盈余从不足130亿澳门元增加至1000亿澳门元,增长近7倍。入境旅客方面,2008年入境旅客人数达到了2293万人次,是当地人口的42倍多。失业率方面,回归十年来一直保持下降趋势,从6.8%降至3%。

在公共财政宽裕的同时,特区政府也关注民生改善。自2000年以来,特区政府开始从改善市民生活水平、保障市民安居乐业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大民生“红包”的派发力度。这些举措使得澳门市民受益匪浅。

澳门政府在过去十年中采取了多项措施,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以下是一些措施:

- 最低维持生计指数从回归时的1300澳门元提升至2008年的2640澳门元,比回归时高出一倍多。

- 敬老金标准从1996年至1999年的1200澳门元升至2009年的5000澳门元。

- 平均预期寿命从1996年至1999年的77.9岁提高到2005年至2008年期间的82岁。

- 全民“年度红包”分别为2008年和2009年的5000澳门元和6000澳门元。

- 居民公积金户口人均注资为1万澳门元。

- 向社保基金供款的受益人从1999年的11.5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25万人,增长1.2倍。同期,社保基金各项津贴总额由1999年1.41亿澳门元增至2008年4.26亿澳门元,同比增2.1倍。

此外,澳门政府还在不断加大对教育产业的投入和关注,并致力于行政改革,以提升政府服务效率。例如,2007至2008学年全面落实15年免费教育,是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中首个提供15年免费教育的地区;十年来,特区政府用于免费教育的津贴开支由1999至2000学年的3.7亿澳门元增至2008至2009学年的10.2亿澳门元,增1.75倍;平均在每名学生身上的投入由1999至2000学年的6500澳门元增至2008至2009学年的1.6万澳门元,增1.46倍。

自2009年10月以来,香港特区政府已经通过其13个部门提供了一系列的“一站式服务”,总计达到33项。这一举措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特区政府累计颁布了460项法规,其中涉及经济和民生领域的法规多达235项。这样的数据充分显示出特区政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推动经济发展所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