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回到家乡,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家乡变得越来越美,让祖国、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青海。这是我心中的梦想,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

本科入学时,我的成绩排在全系倒数第三。但我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一直默默努力,不断进步。最终在大三结束时,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保研资格,来到清华SIGS继续攻读硕士学位。2023年6月,我顺利完成学业,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同年,我还获得了清华大学毕业生启航奖金奖。

作为一名2020级电气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我深知自己肩负着新一代青年建设强国的接力棒。在毕业季这个特殊的时刻,我毫不犹豫地投身家乡青海的电网事业,在祖国的大西北发光发热,交出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

1997年,我出生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从儿时起,梦想的种子便开始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我从小经常帮着父母一起干农活,看着辛勤劳动的父母,我心中有着一个念头:“我要靠自己的努力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学到更多的知识,让父母过上更好的日子,让家乡的人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2016年本科入学时的我,如果没有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政策支持,没有父母的鼓励,就不会有这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由于家乡的经济条件极为有限,村里许多孩子的受教育水平仅停留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得益于九年义务教育政策,越来越多的孩子才有了上学的机会。而我也不辜负众望,家中人口多、家庭条件贫困的我通过不断的努力,于2016年通过国家贫困专项计划,考入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清华园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2020年本科毕业时的我,虽然成绩不算出色,但我知道我不是“天选之子”,更要全力奔跑。在研究生阶段,作为华南湿热项目的主要科研人员,我承担湿热下环氧树脂的性能评价和干式空心电抗器环境适应性检测与评价技术研究课题。这个过程中,我曾经历过一段迷茫期,但最终还是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如今,我已经完成学业,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为家乡、为祖国、为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了将自己的课题做深做透,张国平在研究过程中大量地阅读文献、做实验,并开展相关实地调研。张国平说,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式和节奏有着很大不同,本科阶段更多以上课为主,而研究生除了上课,更侧重于完成科研项目或课题,对于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更高,不仅要制定合理的计划,更要主动钻研和攻破新的难题。

“做课题的时候,导师更多的是给予我们一些思路和方向上的引导,许多时候我们需要独立探索,这个过程与本科时期的课堂学习截然不同,我们要思考和学习的东西也比本科阶段更加深入了。”

给笔者以深刻印象的,是张国平的用心和踏实。无论是自身条件还是学习天赋,张国并不是所谓的“天选之子”。大一入学时,他的成绩在系里排在倒数第三。在他默默的努力下,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最终他在大三结束时顺利获得了保研资格。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最初的面对科研不知从何做起,到最终迎来了柳暗花明,张国平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制胜秘诀”,有的是默默坚持和不断尝试。

春风化雨,导师与他教学相长。看着张国平的不断成长,身为导师的贾志东研究员倍感欣慰。贾志东表示,自己也在陪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受到新的启发。“我在国平身上看到了一种特别宝贵的精神,他也让我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认知。学生的成长并不仅限于其天资聪颖,更难能可贵的是精神品质。”贾志东说道。

从最初的“小白”到项目组里的“标杆”,张国平三年间的科研能力和领导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参与并顺利完成南方电网的重大项目。“比起天赋异禀,我从国平的身上看到了‘勤能补拙’的重要性。”贾志东对张国平最深的印象,是他那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在科研中,他不会轻易放弃任何“难啃的骨头”。

“面对困难,他从不抱怨,更不会耍小聪明,总是踏踏实实地做事。”贾志东还说,张国平在团队工作中越来越成熟稳重,不仅敢于积极承担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懂得谦让和给予,会主动把一些机会让给学弟。

贾志东(左)与张国平

在张国平的心目中,贾老师严厉而又温暖,“在我科研项目开展遇到困难的时候,贾老师不仅给予了很大的包容度,也总能给出非常具有指导性、直切要害的建议。”给张国平以深刻启发的,是导师对其科学研究要“接地气”的教诲。“贾老师平时一直强调科研成果的可应用性,切忌空谈。在他的指导下,我做项目研究时...

张国平非常关注实用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关注和研究。他深入实地调研,真正抓住了‘痛点’,让我们的研究内容更加接地气。导师对同学们生活上的关心也让张国平深感动。他在采访中提到,自己在求学生涯中受到了来自国家和学校的全方位支持,非常幸运能有机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张国平表示:“我想帮助更多的人,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他在校期间参加了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等活动,尽力帮助他人。他的自愿献血量累计达到1000mL,疫情期间曾多次参加协调食堂秩序等相关防疫志愿工作。

张国平认为回到青海可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他选择就职于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虽然自己的研究领域侧重于湿热的南方环境,但他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也会用到研究生课题中的逻辑和方法,为家乡解决实际问题。

回到家乡后,张国平入职后参加军训。他对自己在未来工作中的要求是“不要出错”,因为他的主要负责电力系统中的调度工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身为一名一线工作人员,他需要继续加强自己的工作技能,同时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出错,这是他的责任。

张国平表示,随着祖国的不断强盛以及政府不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重视力度,家乡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在过去,许多家庭由于各方面条件有限,只能把孩子送到就近的村子里读书,孩子们也可能因为经济条件等原因提早辍学。张国平说:“我在即将高中毕业的时候,发现家乡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了,也有更多学生考上了县城的重点学校。”

近年来,张国平每逢假期回到家乡,都会发现新的变化。他说:“曾经,我的家乡是没有高速公路的。近几年,我发现家乡每年都会增加新修的公路,旅游业也发展得越来越好,新增了许多漂亮的旅游景点。”看着家乡的建设一天比一天好,张国平的心中也充满了希望。

“虽然我个人的力量还很薄弱,但我还是想尽自己所能,将在清华的所学所得带回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青海的发展尽一份力。我希望见证家乡的建设变得更好、更美,我希望让中国、让全世界看到不一样的青海、不一样的西北。”

那是生他养他的地方,那是他无比依恋的地方,那是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那是他接过青春的接力棒继续奔跑的地方。走出家乡是为了更好地回到家乡,走出家乡是为了更好地回报家乡。将个人理想奋斗融入祖国建设,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看,这名洋溢着青春活力的青年正在辽阔的祖国西部以实际行动谱写着新时代的奋斗之歌。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张国平期待看到更加美丽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