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完《新三国》95集后,我发现相对《三国演义》,有十个经典的故事没有拍到,这让我感到非常遗憾。以下是我对这三个被删情节的重构:
- 诸葛亮七擒孟获:这是一个著名的故事,一方面反映了诸葛亮杰出的军事智慧,征服孟获的过程非常曲折也非常精彩,双方各自运用了很多谋略计策。另外一方面反映了诸葛亮远大的政治眼光,因为少数民族地处偏远,生活在大山洞泽之中,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在不熟悉当地情况的条件下,单纯靠武力根本无法镇服。所以诸葛亮采用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以安抚为主恩威并施的办法。事实表明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方略,使得南方少数民族保持了很长时间的稳定和臣服,而且用现代眼光去看这一政策也是符合民族团结的原则的。同时这个故事是刘备死后诸葛亮身负托孤重任鞠躬尽瘁事必躬亲的一个重要例证,这个故事的消失削弱了诸葛亮政治、军事事迹的完整性,也无法反映出当时蜀汉立国所处的不利条件,进一步暴露了《新三国》所缺乏的历史厚重感。
- 天水关收服姜维:姜维是诸葛亮死后蜀汉在军事上的第一人,他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屡次出师北伐,进行了坚韧持久的斗争。在《三国演义》中姜维的出场是非常漂亮的,常胜将军赵云和姜维相遇被杀败,虽说当时赵云已经衰老情有可原,但是也足以说明姜维的武力,而且把赵云的一生唯一的败仗安排给了姜维,可见这个人物的重要性。蜀汉后期,姜维是支撑蜀国的第一人物,甚至在蜀汉被灭之后还导演了复国未遂的悲壮一幕。虽然一般人对刘关张诸葛亮死后的三国故事相对兴趣要低一些,但是姜维后期所领导的斗争非常重要,没有姜维的故事三国就不完整。
- 孙策大战太史慈:小霸王孙策在平定江东时,遇到的平生劲敌就是太史慈,两人在神亭岭大战,从马上打到马下,是难见的恶斗。《新三国》对这个故事的删减造成了麻烦是彻底掩盖了孙策的武勇。这一点恰恰是孙策这个人物的最大特征,使得这个人物塑造不够完整。
《新三国》是一部由中国大陆导演陈凯歌执导,李雪健、张国立、于和伟、王凯等主演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该剧于2017年首播,讲述了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之间的斗争。据豆瓣网站上的一篇文章,新老两版《三国演义》都删减了部分情节。其中,被删减的情节有:桃园结义、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荆州之战、江东平定战、长坂坡之战等等。这些情节在新老两版《三国演义》中的呈现方式不同,老版是加戏,新版则是减戏。例如,在新版中,刘备与孙尚香在桃园结义的情节被删掉了。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以下是重构后的内容: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曹军赤壁大败之后一次报仇雪耻的胜利。这个故事不仅成就了张辽,而且也同时表现了孙权手下甘宁、周泰、凌统、董袭等武将。在这场大战之中,张辽固然名声大振,但是江东武将甘宁率百骑劫曹营一兵未损,周泰拼死护孙权以及甘宁和凌统之间的恩怨情仇等都令人血脉喷张。
除了这些著名故事外,还有一些被删减的情节也值得一提。例如,祢衡击鼓骂曹这个故事发生在曹操前期,当时的名士祢衡看不起曹操,曹操想用他,结果祢衡放荡无礼,光着身子打鼓侮辱曹操。这个故事牵扯进了曹操、刘表、黄祖甚至孔融、荀彧等人,他们在对待祢衡的态度上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三国故事的一个重要特征——玩不尽的权谋和智慧。同样在中国文史中经常有“魏晋风度”的描绘,祢衡就是这种“风度”的一个列子。
另一个被删减的情节是伐河北审配就义。袁绍死后,他的儿子为了争夺继承权而大打出手。但是袁绍部下却有不少忠义之士,比如审配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他镇守冀州拒不投降曹操,最后城破就义。审配在被杀时坚持要求面向北面,因为那意味着忠于袁绍。虽然这个故事不是三国的重点,但是它突出了重要一点:在三国时代每个集团手下都有败类和出色的代表人物。尽管袁绍昏聩部下大多叛逃(比如许攸),但是也有忠贞之士(比如审配)。如果智谋是三国精彩的原因,那么忠义则是三国故事动人的基础。有了审配这样的人物才让三国故事时时处处都有亮点。而《新三国》关于袁绍死后一切都一笔带过只能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只是可能会招致三国死忠不满。
《新三国》的故事在诸葛亮出现后便告一段落,仅用一集的内容概括了司马氏父子专权攻灭西蜀和东吴的过程。这样的结构几乎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三国演义》,可以说这是一个精简版的三国,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三国”。然而,由于司马氏父子后面涉及晋国的内容,已经超出了传统三国的范畴,因此在考虑观众接受度的情况下,决定将晋国部分的内容省略。
尽管如此,《新三国》在情节上的删改并非毫无用心。例如,开头的黄巾起义、十常侍乱政以及稍后的李傕郭汜交兵等情节的编排,都是为了使剧情更加紧凑有趣而进行的。然而,这些精心策划的删改也让观众错失了一些精彩的故事。有些不仅仅是剧情前后不搭的硬伤,更重要的是当“三国迷”们在电视前翘首以待他们心中的经典却未能如愿时,不得不说这是《新三国》难以弥补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