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读后感(精选15篇)

在阅读完一本书之后,总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感悟。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来,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也是对自己思考的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字经》读后感(精选15篇),欢迎大家分享。

《三字经》读后感 1

《三字经》是一部广为人知、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它教导我们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勤奋好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我五岁生日时,爸爸给我买了一套国学小丛书作为礼物。从那时起,只要有时间,爸爸妈妈就会给我讲读,教我背诵。其中的《三字经》是我最早学习也是最喜欢的一本国学经典。“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被这种简洁精湛的哲言隽语所吸引。

通过学习《三字经》,我了解了三才、三光和三纲,知道了四时、四书和四方,知道了五行、五常,知道了六谷、六畜,知道了七情、八音。从“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我明白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固然重要,但自身的努力更重要,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和持之以恒;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懂得了一个人天生资质虽然是基础,但后天学习和努力不可忽视,我们应立鸿鹄之志,刻苦学习、勇攀高峰;从九岁温席的黄香身上我学会了感恩;从四岁让梨的孔融身上我懂得了谦让;看到孙敬的“头悬梁”、苏秦的“锥刺股”,我知道学习应该自觉勤奋,努力刻苦;读到“犬守夜,鸡司晨”和“蚕吐丝,蜂酿蜜”,我明白了做人更应该通过学习,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来实现人生价值......

通过几年来《三字经》的学习和诵读,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这些知识和道理将会让我受益匪浅,使我终身受用。

《三字经》读后感 2

放假时,我要读一本书。爷爷说:“再读一读《三字经》吧!”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背过《三字经》,但是不懂得什么意思。这一次我要和爷爷一起读,尽量读懂一些。

《三字经》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王应麟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编写的。全文共1320个字,三字一句,通俗、顺口、易记。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它是中国传统蒙学的读物,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三字经》里包含了许多成语故事。如“孔融让梨”、“孟母择邻”、“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这些故事都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三字经》用360个字概括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讲述了许多历史故事。为我们今后学习中国历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您好,以下是一些关于《三字经》的读后感:

1. 《三字经》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它教育了我们从小就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勤奋好学。

2. 《三字经》中有很多寓言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有趣,而且能够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3. 读完《三字经》,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也更加明白了做人处事的道理。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而儿童时期则是学习的黄金时期。正如《三字经》中所言:“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段话告诫我们:小孩子若不努力学习,这是非常不妥当的。如果在幼年时未能好好读书学习,那么到老的时候又能有什么作为呢?因此,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因为我知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三字经》中的一段话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这段话说的是: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号老泉)年轻时并未努力学习,直到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当他年事已高的时候仍感到后悔自己年少时的无知,因此努力弥补。我们这些小孩子更应该趁早努力读书,用心思考问题。通过这段话,我也更深刻地体会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道理。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大好时光奋发图强,否则就真的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三字经》中包含了许多经典名句,不胜枚举。每次阅读它都仿佛沐浴在先贤的智慧之光下,受益匪浅。它确实是我们一生中不可不读的国学经典,以后我一定要多读这类的经典。

《三字经》的前一部分包含了论理道德,谦让便是其中的一种美德。四岁的孔融懂得让梨,知道自己年纪最小,便把最小的梨留给自己。黄香温席的故事也流传千古,妇孺皆知,每个人都被黄香的孝顺所感动。

《三字经》中涵盖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一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多贤明的君主,如一代明君李世民。他深得民心,将唐朝治理得井井有条。虽然在五千年的历史上有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明君,但也有不少昏君,如隋炀帝杨广。他和李世民的做法截然不同,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顾老百姓的生死。最终,隋朝毁在了他的手中,他将父亲建立起来的隋朝断送了。一位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这个国家必定会有朝一日崛起。然而,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是昏君,这个国家就会逐渐衰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国家兴衰的原因。

五千年的中华历史叙述完毕后,接下来就是那些勤学苦读的人。孙康、车胤两人分别利用雪的反光和萤火虫的光亮来读书。他们虽然家境贫寒,但人穷志不穷。这就是那些勤奋读书的人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勤奋刻苦令我敬佩!

《三字经》是一本古代的启蒙读物,它用简练的文字阐述了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其中“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告诉我们,人天生就是善良的,只是因为环境和教育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三字经》中还有很多关于做人的道理,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些内容包含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

《三字经读后感》

孟子,这位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正是因为受到了母亲的教育,从此以后专心致志一心向学。他的成长过程充分体现了父母对我们的良苦用心,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及以后能成为有用的人,父母为我们不辞劳苦地奔波却没丝毫怨言。所以,我们更应该在懂事后为父母着想,孝敬父母,努力学习。

《三字经》是古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文学瑰宝,直到现在也不失为一本好书。它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个中国人,让我们继承这些美德,发扬它吧!

《三字经》,读来朗朗上口,读后感觉很有收获。我被“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简洁精湛的哲言隽语所吸引;“孟母择邻”“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寓意深远的故事也让我深受感动。

尤其是“孟母择邻”的故事印象深刻: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幼年因为住在墓地附近,他就常常学那么办丧事的人哭泣;母亲就带他把家搬到了闹市,他又模仿商人吆喝着做买卖;最后孟母又把家搬到了学堂附近,孟子终于学到了礼仪和文化知识。这说明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

还有“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讲的是周武王推翻商纣王朝的残暴统治,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周朝是我国历代朝代中最长久的朝代。通过《三字经》中对历史朝代变化的详述,我对周朝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解了朝代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有了良好的环境,自身的努力也很重要。《三字经》教育我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勤奋学习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小一本《三字经》,它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让我在读中享受着成长着。

《三字经读后感(9)》

说起三字经,那可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瑰宝。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小时候通俗地把它理解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每个人刚生下来时本性都是善良的。虽然每个人的本性差别并不大,可是生活环境的不同会使差别越来越大。

《三字经》是一本启蒙读物,它教育了我们从小就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勤奋好学。这本书出自南宋宋元的王应麟,它概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及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用三字词简练、生动的写出了一些为人处事和历史故事,教育我们、培养我们。如:“孔融让梨,孟母三迁......”这些故事使我学到了不少东西,领悟了不少道理。当我读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

这是一篇《三字经》读后感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蒙学著作,它三字一句,两字一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已流传千年之久,几乎家喻户晓。这本书的特点是每一句都包含着生活中的道理。比如第一句就很深奥:人之初,性本善。

以下是一些关于《三字经》的读后感:

- 《三字经》读后感1. 今年暑假,我读了《三字经》。 其中几句印象特别深。 它们是:“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头悬梁讲的是汉代大学者孙敬将头发用绳子吊在屋梁上防止读书打瞌睡;锥刺股讲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苏秦读书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提神。 他们不需要老师监督也可以自觉地学习。 读完后,我感到很惭愧。 我虽然学习很好,但是不能自觉地学习。 我每天心里只想着玩,非得妈妈大发雷霆才好好做作业。 许多事情都要妈妈提醒才去做。

- 《三字经》读后感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是说:玉石不经过打磨或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或有价值的器具。 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做人的道理。 这句话出自《三字经》。 《三字经》是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编撰的,同《论语》、《道德经》一样,都是中华国学启蒙教育丛书,它是我的良书益友。 里面有“孟母三迁”,有“孔融让梨”,有“女娲补天”,有“开天辟地”等很多精彩的神话故事和历史典故。 对我教育意义最大的是“孟母三迁”和“孔融让梨”这两个故事。 “孟母三迁”这个典故说的是孟母为了让孟子专心致致的学习,三次搬家,看到孟子不好好学习,剪断了织布机上的布,这个故事不但让我懂得了学习环境对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还让我懂得了学习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孔融让梨”则告诉我们要谦虚谨慎、礼让他人。

在儒家传统中,有三派说法。一派是孔子的观点,他认为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太大,由于后天的熏染和环境的影响,差距变得越来越大。换句话说,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他置而不论,留个悬念。另一派是荀子的看法,他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即人的天性本来就是恶的。这个观点容易被大家理解,因为我们看到一个小婴儿出生时,他饿了就要吃奶,不会考虑母亲的辛苦和乳汁的来源,更不会考虑母亲是否生病。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性谈不上善良。

那么《三字经》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是谁的思想呢?这是“亚圣”孟子一派的观点,但却不明确。孟子并没有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他的明确意见是人的本性向善。我同意孔子的看法,因为人的本性是会变的,就像孙悟空会72变一样,有时候是善,有时候是恶......

《三字经》作为经典语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自从学校开展“诵读经典”以来,我一直坚持背诵《三字经》。每当读过几句话后,我还要仔细揣摩一下,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妈妈。今天早上我读到了“融四岁,能让梨”。讲的是一个叫孔融的孩子,年龄仅仅四岁就懂得谦让的故事。当妈妈把洗好的梨端到桌上让孩子吃时,孔融主动拿起了一个很小的梨,而把大梨让给了哥哥,他说:“我应该吃小梨。”当时我真是吃惊,这么小的孩子就知道谦让,想想我自己的做法,真觉得脸红。

在家里,我总是和弟弟争抢食物和玩具,从未想过他比我小,作为一个姐姐应该有的样子。爸爸妈妈也经常和我谈论这个问题,但我就是无法接受。然而,现在阅读了这些内容后,我意识到自己确实不应该这样做,应该学会谦让。更令我感到惭愧的是今天发生的一件事。

妈妈用面粉蒸了一条漂亮的小鱼,当时我正躺在屋里生气,弟弟敲门说:“姐姐,快来吃饭,有小鱼。”我想,如果我不出去,你也不敢把鱼吃完。于是,我没有理会他的叫喊。后来,弟弟又来找我,我知道再不出来妈妈可能会生气,于是我决定去吃饭。

我走进餐厅,发现那条小鱼竟然没有动过。我看了一眼妈妈,她告诉我:“弟弟本来已经拿到手里了,想了想还有你呢,所以等你来了再给你。”我立刻把鱼吃掉了,而弟弟端着菜进来时看到这一幕非常惊讶地说:“你怎么可以这样!”那时候,我还沾沾自喜,但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非常羞愧。弟弟虽然年纪小,却知道让着别人,而我却从未体会过他的感受。我真的做得不够好。

《三字经》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深刻的道理。以后,我会不仅坚持背诵《三字经》,还会努力学习书中主人公们的良好行为习惯,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