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下面是无忧考网分享的国学经典《三字经》全文拼音版,欢迎阅读参考!

【导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由明代学者王应麟编写而成。它用简短的语句、深入浅出的文字,阐述了宇宙间最基本的道理和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法则。《三字经》全文共一千零一百零八句,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天地人、三才者、三光者、三纲者、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秋冬、曰南北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父之子恩夫妇从。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到您。如果您有任何其他问题,请告诉我。

兄 则 友 , 弟 则 恭。

长 幼 序 , 友 与 朋。

君 则 敬 , 臣 则 忠。

此 十 义 , 人 所 同。

凡 训 蒙 , 须 讲 究。

详 训 诂 , 明 句 读。

为 学 者 , 必 有 初。

小 学 终 , 至 四 书。

论 语 者 , 二 十 篇。

群 弟 子 , 记 善 言。

孟 子 者 , 七 篇 止。

讲 道 德 , 说 仁 义。

作 中庸,子思笔。

中 不偏,庸不易。

大小便,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

本文是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概述。其中包括了各个朝代的名称、建立者以及他们的主要事迹等等。如果您需要更多关于这个话题的信息,我可以帮您搜索。请问您需要我帮忙搜索吗?

四百年中,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

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

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

宇文周,与高齐。

逮至隋,一土宇。

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

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

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

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

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帝号纷。

迨灭辽,宋犹存。

至元兴,金绪歇。

有宋世,一同灭。

并中国,兼戎狄。

明太祖,久亲师。

传建文,方四祀。

咸北京永乐四

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至宣统,乃大同。十二世,清祚终。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维。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发奋读,书籍毕。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有二。

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

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

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

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

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

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

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

尔幼学勉而致。

有为人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

苟不学何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

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

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

光于前裕于后。

人亦子金满荣

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扩展阅读:《三字经》经典故事二篇

《三字经》经典故事篇一:【周处除三害】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晋朝时,义兴有个年轻人叫周处,从小爹娘都死了,因此无人管教。他虽然天生有豪侠气度,但常仗着一身蛮力在乡里打架闹事,无恶不作,村里人见了他就像碰到毒蛇猛兽般,总是躲得远远的。

这一天,他正在街上闲逛,看到一群人正在谈论着什么,他连忙走过去看热闹,大伙们都不做声的走开了。周处觉得很奇怪,便抓住一个老人问道:“你们在说什么?”老人很害怕,只好如实地说:“我们这里出了三害,其一是南山的山里有一只吃人的老虎;其二是长桥下的河里有一条蛟龙;它们害死了很多人......”老人的话还没有说完,周处便大声说道:“老虎、蛟龙有什么可怕的,让我来消灭它们。”说完,就转身跑了......

话说周处跑到南山上,寻找那只吃人的老虎。这一天,他终于找到了那只老虎,当那只老虎向他扑来时,他就势一闪,骑到老虎的背上,挥起拳头,狠狠的击打老虎的头,把老虎打死了。接着他又跑到长桥下,跳進河里去杀蛟龙。周处在水里与蛟龙打了三天三夜,最后终于杀死了蛟龙。

村里的人们见周处还没有回来,以为他被老虎或蛟龙吃掉了,高兴地敲锣打鼓,庆祝了起来。没想到周处兴高彩烈地回来了,听到百姓们说除掉了三害,正高兴地庆祝,才明白自己也是三害之一。

周处感到很惭愧,很内疚。由于自己平时胡作非为,使得百姓们把自己也当成了一害。因此,他下定决心改过,重新做人。后来,他拜了陆云为师,努力读书,终于做了大官,为百姓做了很多善事。

《三字经》经典故事篇二:【孟母三迁】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3岁时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孟家附近有一块墓地,送葬的队伍经常从家门口经过。孟子就模仿送葬队伍哭啼的样子。孟母对儿子这样的玩耍很生气,认为不利于他读书,便把家迁到了城里。

到了城里,他家处于闹市中,杀猪声、叫卖声终日不断,孟子就和邻居家的孩子玩起了做买卖的游戏。

孟母深知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原先的住处难以让孟子专心学习。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这次选择学宫对面作为新家。每逢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们都会来到文庙祭祀,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到这一幕,便一一记在心里。孟母心想:“这里才是孩子该居住的地方。”于是,他们在这里安顿下来。

有一天,孟子因为不用功读书而逃学回家。孟母立刻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正在编织的布剪断了,并对孟子说:“求学的道理,就和我织布的道理一样,要一丝一丝地织上去,才能织成一块有用的布。你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有成就。像你这样不用功,怎么能够成就大业呢?”

孟子听了非常惭愧,从此发奋向学,终于成了一位饱学高德的圣贤。这个故事传颂千古,成为了“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佳话,以激励后人重视幼儿教育,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