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春节习俗盘点:包饺子一定要放硬币,除夕晚上磕头才给压岁钱。

除夕了,你是不是已经按耐不住躁动的心了?听过不少人抱怨现在的年过的是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其实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忘记了以前的老习俗,来看看咱们的老祖宗是如何过年的?

1、辞灶

和其他地区一样,山东人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的。“小年”,旧时称之为“辞灶日”,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人工作、学习、生活情况的日子。所以在这天,人们要在家中“祭灶”,设摆供案祭祀灶神,送其上天汇报工作,以祈福纳祥。这一天,家中还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扫除,称为“扫尘”。“扫尘”意味着把一切陈旧的“晦气”、“穷运”扫走,从而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福气进门。随着时代变迁,大多数居民只保留了“扫尘”的习俗,但是在山东地区的很多乡村,“辞灶”依然是这天隆重而严肃的年事活动。

2、贴春联、贴福

过年贴春联、福字,是中华传统,山东也不例外。年三十这天,从早上一起床开始,各种年事活动就顺序开始了,这是一年中最为忙碌和开心的一天。贴春联、福字,在山东一般都是年三十上午进行的。

3、包水饺、炸年货

在山东,包水饺、炸年货是大年三十重要的年事活动。吃过早饭后,家中的女性长辈开始包水饺;男性长辈则开始炸年货。这里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包水饺的时候面要和得稍微多一点;包完水饺一定要剩下一点儿面揉成椭圆形并一切为二——象征“大元宝”,寓意来年财源广进。

4、请家堂

请家堂是指在除夕晚上拜祭祖先或神明的活动。在山东地区,请家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请家堂通常会选择在除夕晚上举行,因为此时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共度佳节。请家堂时需要准备一些供品和鲜花等物品,并且要按照传统仪式进行祭祀活动。此外,在请家堂之后还会有一项非常有趣的活动——“抢红包”。

山东的过年习俗有很多,其中一些包括:

1. 请家堂:在年三十的黄昏举行,由家中的男性长辈到路口或门前空旷处,燃纸叩首并引领已故亲人回家过年。

2. 放鞭炮:一般在年三十晚上吃“团圆饭”前、年三十凌晨12点、初一清晨、初五、十五之时。

3. 吃水饺:除夕水饺是有一些特别的讲究的。包水饺时,一定要排满整“盖垫”,中间绝对不留空余,否则,就以为来年会“亏大财”。很多地方的人还喜欢包一枚硬币在其中,据说,吃到这枚硬币的人,来年定会走好运。

4. 除夕守岁:一家老少围坐一起,嗑瓜子,聊天,看电视,通宵不眠,此即谓之“守岁”。到“年五更”新旧岁交替时刻,再吃“更岁饺子”。这时候的饺子,对馅料就有了特别要求,一定要吃“素馅饺子”,取新年素素净净之意。

5. 初一大拜年:晚辈们开始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则把“压岁钱”分给孩子们。

春节期间,人们有许多的习俗。在除夕夜,小辈会给长辈拜年,而在初一,则是街坊邻居互相拜年,恭贺新春吉祥。这天,所有人都穿着新衣,走访各家各户,街道上充满了欢声笑语。此外,山东鲁西南一带还有早起拜年的习俗,一般在早上4点钟开始,就会陆续有登门拜年的了。

初二是已出嫁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儿带着“姑爷”回家拜年,娘家会盛情款待。在这一天,姑爷被视为“贵客”,坐在上首位子上享用美食和喝酒。家里其他人则全是“陪客”,要轮流给姑爷敬酒。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仍流行不衰。

正月初五是旧时称为“破五”的日子。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俗谓之“捏破五”;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忌说不吉利的话;孩子们则燃放鞭炮,叫做“送年”。初五晚间,家家户户都要“送家堂”:供上水饺,跪拜祖先,取下“家堂轴子”,再到街上为祖先送行。这意味着年节已经过去,各种禁忌都可以打破。在山东,这一天是忌“串亲”的。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因为观灯是这一天的重要活动,所以又称灯节。元宵节是继春节之后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国性的节日。过完这一天后,整个农历年就算过完了。除了观灯外,山东很多民间还有舞龙灯、踩高跷、跑旱船、耍狮子等活动,走街串巷,热闹非凡。这一天的食物除了水饺之外还要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