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5电影网专稿

随着春节档的落幕,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第二十条》并未逐渐退去热度,反而逆势上扬,成为档期后整个市场的最大黑马。影片从单日票房第四名一路爬升、超越,迄今已经连续六天登顶单日票房冠军,上映16天累计综合票房正式突破20亿。那么,为什么《第二十条》能够在春节档后翻盘逆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档期激烈竞争后观众重新选片的第一选择、排片空间挤压过后的重新布局是其中原因,而足够坚挺的质量内容更是关键核心。《第二十条》以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条款为线索,以检察官韩明在案件中面临的情与法的困境来展开故事,将生硬、抽象的法条和司法实务,以鲜活、具象的表现手法来展现,在法律与大众之间成功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让很多法律工作者深有感触。

其次,片中人物密集拌嘴制造的喜剧元素和寓教于乐的喜剧风格很突出。作为国内首部“正当防卫”题材影片,故事内容探讨“正当防卫”议题的复杂性和由此引发的社会现实意义,让电影续航了更多话题讨论的热度和厚度。

那么,在现实中,作为“主角”的法律人具体怎么看《第二十条》?他们会如何面对片中三个案件里存在的争议?影片在法律内容的呈现上有没有特别符合现实的细节和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为了解答这些问题,1905电影网特别邀请北京安剑律师事务所周兆成律师、北京澜商律师事务所王亚辉律师、陕西轩冕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文律师、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尚博文、刑事律师王文田、广东省某市某区检察院检察官YC(匿名),集结多位法律人士,从他们的专业视角来解析《第二十条》里的法律问题。

1905电影网:看完电影《第二十条》,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比较深刻?

周兆成:我的观影感受非常复杂,悲愤于人物的遭遇、欣慰于故事的结尾。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王永强刺杀刘文经案,因为这个案子取材于2018年昆山反杀案,我还是这个案件当时第一个接受媒体采访的律师,所以感受最深!更重要的是《第二十条》也传达了民众的心声以及对法、理、情的呼吁。

王亚辉:韩明父子在车内的问答对话让我印象深刻,韩雨辰所问的正是大众对于见义勇为、正当防卫的疑惑,作为资深检察官的韩明不知如何回答,也点明了第二十条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

根据提供的内容,我为您完成了内容重构。以下是重构后的内容:

尚博文:印象最深的是韩明所说的“都这么办的”。都这么办的,就对吗?就法律而言,我国虽未实行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制度,但可想而知,推翻以往判决逻辑所带来的重压是个人难以承受的。就像影片中韩明对吕玲玲说的,十多个类案判决都是这么判的,你凭什么做不一样的判决?破坏“规矩”,以往判决和社会舆论就像是一座大山,压在主办检察官、检察系统身上;照葫芦画瓢,大家都可以当作无事发生,没有人会苛责一个循规蹈矩的人。

电影最打动人的情节,就是三个案件汇聚在一起时三个孩子的表现:母亲为保护自己跳楼时娟娟的无助、父亲出车祸时丫丫的自责,以及儿子韩雨辰对何为“正义”的拷问。别人可以当作无事发生,韩明自己却过不去。对这些纯真善良灵魂的责任感,是支撑韩明做出“我不要都这么办”的动力。

1905电影网:影片主要围绕正当防卫与故事伤害罪的界定问题来展开,讲述了王永强刺杀刘文经案和公交车司机张贵生案两个案件。周兆成认为,这两个案子都是改编自对“正当防卫”概念适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真实事件。《第二十条》通过对这两个案子展开,让我们看到了从认定故意伤害到正当防卫的曲折与艰辛,让更多人民群众感受到冰冷法条下的司法温度。同时,也反映出从立法到适用时存在的诸多现实障碍,对防卫行为正当与否仍存在很大界定难度。王文田指出,王永强案件审查起诉过程煎熬且考验办案人员耐心和勇气。实践中检察官审查起诉思路“现实”,若不退回去补侦或检察官不主动寻找证据,则该案件结果必然不同寻常。这印证了电影台词“办得不仅仅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因为牵涉到别人人生,所以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办案人员(以及辩护律师)要认真对待、思考、主动并勇敢地让犯罪嫌疑人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杨文认为王永强无罪不起诉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但代价是巨大的。司法人员承受了巨大的舆论与办案压力,而王永强的妻子郝秀萍也因此跳楼重伤。这让人不禁深思:如果郝秀萍没有选择跳楼,被迫答应签署协议书去换得一个丈夫可能不死的结果,本案还会有王永强构成正当防卫最终无罪不起诉的结果吗?进一步想,郝秀萍无奈地认为“我死了,我丈夫才能活”,用跳楼的极端方式把大家的目光拉回到对刘文经不法侵害行为的审视。她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以“王永强之妻死,王永强才会占理”的方式对抗“刘文经死了,所以刘文经占理”的逻辑。

电影对张贵生有罪判决形成的过程没有过多呈现,更多表现的是被判决有罪后张贵生至死都心存不甘,表现出的无奈与辛酸。导演可能想要通过张贵生案和张贵生的结局向观众展示一个结果——不公正的判决不仅不会让社会秩序得以和谐,甚至激化社会矛盾,破坏社会和谐稳定;也会挑战人民群众朴素的正义观,引发公众对法律公平性的质疑,破坏公民的合理预期。

1905电影网问道:“电影里还有一条关于校园霸凌事件的辅线,怎么看里面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尚博文回答说:“校园霸凌案中,主角夫妇尤其是马丽饰演的李茂娟完全没有区分清楚‘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什么是实体正义?张科霸凌同学、韩雨辰‘以鼻还鼻’,这是实体正义。但仅有武侠小说式英雄救场的实体正义就够吗?对实体正义偏执的追求,很可能让我们走上歧路。正如罗翔所说:“法律的训练,会不断地提醒我们程序正义,要警惕实体正义,要在程序中去追寻正义”。没有监控、没有证据,甚至不愿去做被霸凌同学、周围同学的工作来为韩雨辰作证,仅凭儿子对打人者的猜测就去找张主任的‘麻烦’,无疑是胡搅蛮缠。影片这一点处理得很好,进拘留所的结局既现实又有教育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除了疏于管教儿子张科外,我觉得很难对始终保持理性和克制的张主任予以苛责。”

王文田:关于校园欺凌(或校园霸凌)的案件调查,往往面临诸多困难。尽管现在许多学校都制定了预防措施和应急方案,但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一些难以察觉的隐形暴力仍然很难查清。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责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家庭等八方,而电影中仅提及了学校的责任。即便学校作为调查的主要推动者,其在调查和处理过程中仍需多部门、多主体的相互配合与协助。

尚博文:无论是影片中的见义勇为、正当防卫还是校园霸凌案件,制度都需要在前端发挥引领作用。见义勇为本身需要肾上腺素的飙升,使人处于“冲动”而非理智状态。而法律的作用在于让愿意挺身而出的人们明白如何正确地见义勇为、在见义勇为时保护自己,为英雄的“冲动”增加一丝法律理性的约束。

1905电影网:《第二十条》在还原和呈现司法办案过程中有哪些特别贴合现实的细节?

杨文:在展示办案流程时,从侦查阶段到审查起诉等环节都力求真实,体现了司法工作的严谨性和复杂性。例如证据收集、质证辩论、量刑考量等步骤,都比较贴合现实。特别是片中检察官韩明将多份类案司法案例一份一份摔在吕玲玲面前的情节,无奈地说道:“到哪都是这么判,为什么这个案子不能?”这确实反映了办案过程中的一个真实情况。尽管我国不是判例法国家,但出于“同案同判”的原则,无论是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还是律师,在办案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对类案判决的检索,总希望能通过检索案例来避免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况。

尚博文:近期有部影片《年会不能停!》,许多人都想追求一种“不进入生活”的工作与生活平衡。然而,在影片中对检察院工作的描绘至少在这一点上非常写实。他们办理的不仅仅是案件,更是活生生的人的人生。为了侦破案件、找到关键证据、撰写判决文书,法律行业的公检法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1905电影网:请问影片中有哪些地方可以进一步完善?

王亚辉认为,影片大体上是贴合实际的,对于法律人来说每一幕都似曾相识。但类似检察官口头让公安去找证据等办案流程衔接的细节不太符合实际,还有一些法律知识点表达不太准确,可能是受限于时长以及担心专业知识大家不好理解,所以做了简化。影片立意非常好,如果能就此题材增加案件剖析深度,全面呈现检察官工作当中的观点分歧及办案细节,拍出连续剧,应该有更好的效果。

杨文表示,虽然影片触及了一些法律问题的核心,但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法律观点之间的碰撞,例如在认定正当防卫的边界、主观意图判断等方面,可以更详尽地展示司法实践中的难点和争议点。部分涉及法律专业的场景或论述,可适当增加更多专业术语解释和法学理论解读,以便观众更好地理解法律逻辑和判决依据。还有就是未体现律师参与的情节,王永强在影片中没有辩护人,在现实中即使王永强未委托律师,也会有法援律师,有律师参与会使得电影情节更有碰撞性。

尚博文指出,韩雨辰挨打,并非一定要够刑事立案标准才可以立案的,互殴乃至群殴治安管理处罚可以直接立案。案件的查证为了剧情需要必须要突出具体的场景可以理解,但有些过于偏离实际。如主角团二人在村中走访时没有找目击证人直接询问,反而是直接找店铺老板打听。事实上,影片中很多时候韩明干的是公安机关的活儿。

王亚辉认为,另外,由于影片是检察官视角,对公安、律师角色有一些负面刻画,从聚集主题的角度来看,这种刻画多此一举。

王文田对此抱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本片并没有贬低律师,因为电影里的三个案件都没有律师介入,且不是电影要讲述的重点人物,不能一概论之。首先,王永强没有辩护律师,而电影里的律师站在检察院门外,是受害人一方的代理律师,他说的“那句话”合法合理,虽然说话场合引起质疑,但没有替受害人表达情绪,也没有挑拨矛盾,其行为符合律师的执业道德和规范。其次,张贵生案件里完全没有提到律师,而是强调检察官在审查起诉阶段的行为。再次,校园霸凌案里电影中的律师是以一个案外人的角度为双方家长提供一个见面机会,并没有谈论关于是非对错以及提出任何法律建议,没有违反规定。最后,因律师这一角色的台词和戏份本来就少,不能说片中的律师代表了现实中刑辩律师。电影根本没有在强调职业的高低,而是在普法,这么朴素的一个目的,为什么硬要搞复杂了呢?

905电影网:在您看来,《第二十条》在向社会普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吗?作为检察官韩明这个角色,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周兆成:《第二十条》这部电影在向社会普法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它让刑法的第二十条走出法条,走进每一个公民的内心,让我们相信立法有力量,司法有温度。这部电影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在检察官韩明这个角色身上,我看到了法律职业人的热忱,对法律的信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民众的期待,也是司法的责任。

YC:在韩明身上,我觉得我们要自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当然,我们不能很机械地去形容法律条文,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用一点朴素或普罗大众一点的价值观去处理或是办理案件,因为法律其实不是冰冷的。影片中韩明这个检察官不墨守成规,紧跟案件情况或者新发现及时作出改变或者创新,对于司法实践来说是一件好事。虽然可能会存在困难或者阻碍,但是我觉得在现如今中国的法律体系里,其实有好多这样的人去践行或者尝试。

王亚辉:看过电影之后大家对于正当防卫行为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影片传达法律惩恶扬善、最大限度维护正义的精神,让大家知道第二十条是正义的坚实后盾,能提振社会的浩然正气。法律职业人要学习韩检敢于担当的精神,有了担当的勇气,才能扛得起维护公平正义的重任。

杨文:撇开专业人士看这部电影看出的专业性问题,对于我们从事法律职业的人来讲,韩明这个角色的塑造就是在提醒我们每一位法律共同体,在办理每一起案件时,都要不忘初心,始终保持公正的心,要有责任与担当。当然,作为律师,我想为律师这个群体发声,声音虽小,至少有声:这个社会,不缺公平正义的检察官,不缺司法担当的法官,同时,也不缺为了当事人合法权益,奔走发声辩护的律师。

尚博文:见义勇为的人是英雄,推动正义实现的人、保护见义勇为的人更是英雄。对正义的理解:无论从事的是哪种法律职业、哪个法律领域,正义永远是法律人永恒追求的最终价值。除了影片中的检察官、法官,现实中律师这一职业设置的初衷,更是保障当事人程序正义得到实现的一把利剑。如韩检察官一样逆流而上、推动法律系统朝向更好变革,是典型的个人承担集体成本的“集体行动”问题,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和压力。但是,正确的事情往往都不易做,吾辈当以此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