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通常人们都认为音乐是感性的,将音乐看作是表达和抒发人的情感的声音艺术。然而,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过分关注情感层面,而忽视或忽略了音乐其实也有它的理性一面。实际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已经对音乐的理性进行了探讨。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事物的出现所必需的条件被称为原因。他确认了在任何过程中起作用的四种原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这些原因分别代表了事物的物质基础、结构模式、动力来源和目标方向。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将这四种原因归结为两类:质料因和形式因。质料因是指天然的、未分化的材料,事物就是由质料因构成的;形式因则是指当事物完全实现其目的时,在事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模式或结构。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质料因”和“形式因”是必需的,不可或缺的。我们可以将艺术家创作的素材看作是“质料”,将艺术家按照一定的结构和目的,运用一定的创作工具和创作方法技巧,对创作素材进行组织、加工、整理,从而创作出一件艺术品的过程称为“形式”。

具体到音乐中,我们可以将音乐家所要抒发和表达的情感看作是“质料”,将音乐家按照音乐自身的创作规律,运用相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完成他心中想要完成的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作是“形式”。通俗地说,“质料”是要表达的东西,“形式”是如何表达。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只有通过感性的情感质料(“质料”)和理性的音乐形式(“形式”),一首音乐作品才能得以产生。

这让我想到了康德的知识论。康德认为,人们感性直观到的经验材料要经过理性思考,通过知性范畴的组织、加工、整理,才能形成知识。也就是说,知识的产生离不开感性直观材料和理性的思考。如果感性直观材料没有理性的思考,那么这种认识就是盲目的;反之,如果理性的思考没有感性直观材料,那么这种认识也是空洞的。因此,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既要关注音乐所传达的情感质料,也要关注其背后的理性思考,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当我们欣赏音乐作品时,除了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其中外,还需了解一些作品的形式,感受下音乐的形式美,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理解作品所表达出的情感。

巴赫《赋格的艺术》(科罗廖夫)是巴赫的作品之一。巴赫的名字,被专业音乐工作者和古典音乐爱好者所熟知,巴赫的作品,恐怕可能也只有他们能理解和听懂。其他人若听到巴赫的作品,十有八九会说“听不懂”,甚至十有八九的机会他的大部分作品会成为许多人的“催眠曲”。

这正如读康德的《三大批判》一样,除了哲学专业工作者能看懂和“康德粉”能大致稍微领悟理解外,通常其他人会“如坠五里云雾中”,不知康德在说什么,十有八九的机会《三大批判》会成为许多人的“催眠书”。有人将巴赫比作是音乐界的“康德”,看来是有点道理的。

康德的哲学就象是蓄水池,“前人的思想汇入在此,后人的思想则从中流出来”,他的哲学涉及到了哲学史、逻辑、数学、物理、心理学等知识,而且康德的著作用了许多专业术语,推理严谨,整体结构性紧密,康德是将哲学专业化、系统化的第一人。因此,读康德的书,每个字都能读出来,但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也就不奇怪了。

巴赫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 一般认为他是西方音乐史中最伟大的几位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结构严密。他将格律严谨、逻辑性很强在音乐作品中常常被看作是智慧、科学和文明的象征复调形式之“赋格”,运用发展至顶峰。

据被称为“中国诠释巴赫的领军人物”的钢琴家盛原在《巴赫演奏风格》的讲座中说,巴赫是西方著名音乐家中最理性的一位,他将作曲视为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将他的产品视为科学作品,他将数学和几何学的知识运用到他的作曲中去。 美国著名学者、作家侯世达的惊世之作《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通过对数学家哥德尔的数理逻辑、版画家艾舍尔的版画和音乐家巴赫的音乐三者的综合阐述给我们显示了音乐与数理逻辑、视觉形象之间的关系。

听了却听不懂,看了却看不懂。这可能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不同有关。我们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感知到而形成的知觉、印象、观念等,这是感性认识。康德曾经说过:“知识开始于经验,但不仅仅来源于经验”。我们感知到的经验材料,还需在一定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则下进行加工、整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进行思考,从而形成知识,这是理性认识。

我们常听到“人类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话,这句话其实没有错,上帝是不用思考的,上帝是用“理性直观”搞定一切,说有光,就有光。而人类没有这种本能,人类只有“感性直观”,因此,人类要想了解事物的本质,创造出新的东西,就要经过“思考”这道程序。而“思考”往往是要“烧脑”的,复杂而又痛苦。

但为了更高的目标和更好的发展,我们又不得不“思考”,不得不“烧脑”!尽管听不懂巴赫、看不懂康德,但我们还是要听、要看,将其看作是“经验的开始”吧!没有“经验的开始”,就不会有理性认识!只有“经验的开始”,才会有将感性的东西转化为理性认识的可能!

以下是一些歌曲推荐:

- 巴赫G大调 电影<七宗罪>音乐

- 《乘着音乐的翅膀》 Fly My Wish - Edelis 俄罗斯新兴新世纪乐团

- 《飞吧!让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 威尔第 <纳布科>

- 门德尔松《乘着歌声的翅膀》国家大剧院合唱团

这些歌曲都是以“飞”为主题。其中,Edelis 的《Fly My Wish》(放飞我的梦想)的音乐被冠以标题;而《乘着歌声的翅膀》和《飞吧!让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的音乐被冠以标题并配上歌词,这会让众多的聆听者可以通过标题和歌词给出的信息更容易地理解音乐,更快地融化到音乐的意境中,宣泄情绪唤起情感。

音乐美学有“自律性”和“他律性”的说法,这两种说法都是关于音乐的本质和内容的看法。其中,“自律性”认为音乐的本质是音乐本身的形式美,音乐的美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音乐只是乐音的运动形式,情感的表现不是音乐的内容,音乐也不是必须以情感为对象,音乐不描写任何情感。而“他律性”则认为,音乐本质上是要表现人类情感的,表达人的情感是音乐的重要内容。

从我个人对这两个角度的理解来看,我更倾向于“他律性”说。因为在我看来,“自律性”虽然强调了形式美和自由美给人带来的愉悦和乐趣,但是却忽略了人类情感在音乐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他律性”则更能够体现出人类情感对于音乐创作和欣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当然这只是一个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所有人的看法都和我一样。

李岚清先生退休后,对音乐的普及不遗余力。从2005年开始,他在国内各个高校演讲,告诉中国的年轻学生,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不能不懂得享受音乐。他甚至用了一个极端的说法:一个现代大学生,如果连肖邦都不知道,不能算高素质的大学生。“你知道中国的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行路难》是谁谱写的?是我国‘地质之父’李四光;你知道中国的‘两弹元勋’和‘航天之父’钱学森早年曾写过一本科学与音乐艺术的书吗?书名叫《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你知道‘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什么业余爱好吗?你别看他像个农民,他的小提琴拉得非常好,他还公开表演过;世界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是小提琴家,‘量子论专家’普朗克是钢琴家,他俩还同台演奏过......”(摘录自搜狐网《李岚清:音乐、艺术与人生》)

我不可以主宰别的,但可以主宰自己!欣赏音乐,让自己乘着音乐的翅膀,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提高自己的情商和智商!

(中国的情感教育不能说没有,但普遍地存在“虚情、假情、矫情”的状况,如何真情?《音乐“审美”漫谈》希望可以在情感和美学的角度给自己或者可以给您带来一点儿一点儿的启发,谢谢分享!)

【跨界】 新西兰.演唱会 【凯尔特女人】 《You Raise Me Up》 【海莉*韦斯特娜】斯卡布罗集市 刘若英 - 后来 日语原曲英文版 Hayley Westenra 《月亮代表我的心》Hayley Westenra 和 Shin 《我的妈妈》 【歌手简介】:海莉·韦斯特娜(Hayley Westenra)1987年出生于新西兰。海莉·韦斯特娜和英国歌唱家莎拉·布莱曼,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安德烈·波伽利等同属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跨界歌唱家。海莉也是一名慈善家,并在慈善事业上奉献了许多时间与钱财。

海莉·菲茨杰拉德(Hayley

Fitzgerald)是一位新西兰女歌手和演员,她的音乐事业从六岁开始。当时她在读小学的一次圣诞演出中被老师发现有音乐天赋,于是鼓励她学习一种乐器来提高乐感。因此,小提琴成为了她的第一件乐器,并开始学习钢琴和录制唱片。海莉还对声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燃起了对音乐剧的热情。

到11岁时,海莉已经进行了近40次的舞台表演。随后,她和妹妹一起去基督城街头演唱,吸引了一名CTV女记者的注意。这位女记者邀请海莉去电视台作表演,这让一家演唱推广公司看到了这个节目,便把海莉签约给了新西兰环球唱片公司。在此期间,海莉发行了一张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唱片和一张圣诞大碟。

在新西兰国内,海莉已经十分成功。但是,她真正成名还是在签约迪卡唱片公司、发行她第一张全球发行的唱片《纯》(Pure)之后。这张融合古典、轻流行和毛利族传统曲风的唱片成为英国古典音乐榜历史上销量增长最快的处女专辑。在发行的第一周,它获得了19068张销量,跃居英国古典音乐榜首位,并进入英国流行音乐榜第八名位置。此后,海莉开始了环球巡回演出,包括台湾、日本等地。

(【歌手简介】摘录自《百度百科》)

【感悟】:听了海莉的歌和看了她的简介后,“跨界”这个词语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海莉之所以成功,在于她在音乐上的“跨界”以及地域上的“跨界”。这种“跨界”超越了她自身,证明了她的实力。在我看来,艺术“跨界”的成功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表达内容符合人类共同的情感和普适价值观;二是表达形式契合人的普遍美感,容易引起共鸣。

我们常说的艺术或者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非常感性。但从逻辑上来看,这句话并不严谨。一般来说,它是关于民族独特性和世界普遍性而言的。这句话的逻辑是“越是独特的,越是普遍的”。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独特的东西都具有普遍性,只有符合普遍性的独特东西才具有普遍性。因此,相反说“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倒是相当合理。只有当民族独特的东西符合世界的普遍性时,才能更显出独特东西的价值。

在各个领域,跨界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科学上的跨学科知识交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界限模糊、政治上国际性普适价值观的实现,以及经济上全球化分工与合作的跨越地域界限,都是跨界的体现。历史事实证明,文明正是在跨界中不断前行、不断进步。

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波诡云谲,许多人对此感到悲观和沮丧,甚至有些人表现得非常亢奋。然而,在这种内部和外部的撕裂现象中,我们是否还有希望?

正如中国诗人食指在最困难时期写下的《相信未来》中所表达的那样,人类发展的历史趋势是理性且不可逆转的,而人类的共通情感——爱——也是永恒不变的。在反复聆听《海阔天空》和《笑看风云》这两首歌曲之后,我心中涌起了一股诗意:

我本无心谈国事,奈何国事忧我心。海阔天空何须问,笑看风云一身轻。

(虽然中国的情感受教育不能说完全缺失,但普遍存在“虚情、假情、矫情”的现象。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真情流露呢?《音乐“审美”漫谈》希望能从情感和美学的角度为大家带来一些启发。谢谢分享!)

此外,一首歌曲《La Califfa》(卡里夫夫人)也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首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忧伤无措的情感使听者深深感动。歌曲中文歌词翻译如下:

你不会相信,因为残忍的主人看到了我,就像一条把自己拴在你的锁链上的狗。当我跨过你那伪善的城市,我那被你穿越的的身躯,全是弱者愤怒的哭喊。和我在一起,你将再次找到那最好的拥有,在那美好的时刻,灿烂的阳光也将紧紧地追寻着你。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需要相信未来的美好,坚持理性的发展道路,用爱去温暖这个世界。让我们一起笑看风云,勇敢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

这首以欧洲古典歌剧旋律为基调的歌曲舒缓优雅,情愫横溢,尤其后来在莎拉布来曼梦幻般地演唱之中,已完全无须任何语言的解释,便随着歌声的起伏荡漾而融入那人类共有的美好而又复杂的感情之中。

(【歌曲简介】摘录自《百度百科》)

【感悟】:每当我听《La Califfa》(卡里夫夫人)的时候,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眼前总会呈现出条“岁月的长河”,其间忧伤和喜悦的情绪随“波”的起伏而起伏、变化。这源于我非常喜欢的部叶京导演的电视剧《梦开始的地方》,该剧的片首就是用了这首音乐,而且剧中许多场景是以此作为背景音乐。

《梦》剧讲述了以李雪健饰演的老军人父亲一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但落墨点并不着重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社会现象及社会变迁的描写上,而是全剧着重贯穿着一“情”字。

父母儿女之情、兄弟姐妹之情、朋友之情、男女相恋之情。更深层次地说,是一种在尘世间更显可贵的“心灵深处”的真情。

这是一部适宜用“心”去观看的作品,正如《梦》片的宣传词所说:“回首悲怆的往事,梦已开始;怀恋往日的真情,我心依旧。梦开始在昨天,故事发生在你身边....”

剧中有许多场有关以上所说的种种真情的感人的细节场景的呈现,配上《La Califfa》旋律,沁人心脾。

在叶京大导导演的另ᅳ部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片头说:“今天,之所以区别于昨天,恰恰是因为昨天的感受依然在我们心中”。是的,世间纵有诸多不如意,但有真情在心中,感动总会伴随你一生!正如以这首音乐用作主题音乐的由周润发和吴倩莲共同演绎的经典广告《天长地久》的广吿词那样: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形式美》

巴洛克风格 D大调卡农 - 帕赫贝尔

D大调卡农Canon卡拉扬改编版

George Winston钢琴改编版

【乐曲介绍】:德国巴洛克时期后期作曲家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的《D大调卡农》(Canon and Gigue in D)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三段旋律,每段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从头到尾也仅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这段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呈现出ᅳ种音乐的形式美。

这是一首作者在意大利威尼斯时创作的音乐,它带着一丝意大利式的忧伤,甜蜜宁静的忧伤。婉转的曲调却并不悲痛,它诉说着暴雨后的晴空,雨后一尘不染的天空,湛蓝、悠远、纯净。1966年的维也纳音乐节上,大指挥家卡拉扬带来的《卡农》版本加入了一把小提琴。1985年,钢琴名家George Winston的《December》问世,带来了他独自改编的钢琴版本《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使得钢琴演奏《卡农》的浪漫风广为流行。1987年,吉他天皇Nicolas Angeles演绎的现代版本轰动一时。1992年,大竖琴家Mask和长笛演奏家共同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周年仪式会上演奏了极其优雅的《卡农》新版,甚受推崇。其他还有童声版、饶舌佛拉门戈版、爵士版等各种《卡农》。

复调音乐是巴洛克时代主要的音乐思维形式,复调音乐是以两个、三个或四个在艺术上有同等意义的各自独立的曲调,前后叠置起来,同时协调地进行为基础。它要求各声部之间在横的关系上,节奏、力度、旋律、强音、高潮、终止、起讫等不尽相同而且各自有其独立性;在纵的方面,各声部又要彼此呼应、联系,形成良好的和声关系,构成立体、和谐、优美的音乐语言。复调不仅是西方音乐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也是音乐世界里无可取代的一种音乐形式。而赋格、卡农都是复调音乐的具体的写作手法。

卡农是简单的复调形式,它先于赋格而产生。简单来说,卡农是指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的一个小节,最后的一个和弦,融合在一起,给人以一个神圣的意境。卡农原来的意思是“规则”,即各个声部有规则的互相模仿,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轮唱曲(例如《保卫黄河》)就是卡农曲的一种。 轮唱是以相同的高度模仿同一旋律的卡农,除此之外,还有把旋律移高或移低到各种不同的高度进行模仿的卡农,也有反行模仿的卡农,把旋律的节奏扩大一倍或缩小一倍进行模仿的卡农,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卡农。形象一点的说法就是,你追我赶,但是我们都一样。

摘自《百度百科》和网络文章的内容表明:乐曲介绍中提到了这首作品是由作者在意大利威尼斯时创作而成的。而从整篇文章来看,这首作品充满了意大利式的忧伤,甜蜜宁静而又略带悲伤的情感氛围。通过这首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音乐的形式美以及声音和谐所带来的愉悦感。

【感悟】:

对于这首《D大调卡农》,我们可以仅仅从其旋律规则性的重复中体会到一种声音和谐以及音乐律动所带来的愉悦感。这种旋律上的重复与和声上的协调相得益彰,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美妙的音乐情感。

形式美是事物的固有属性,无论是自然产物还是人工创造的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形式。形式美可以表现为规律或合乎人的情感和逻辑理性的规则。对于成年人和学生来说,在从事工作和学习知识时,首先要从直觉上去感知其形式之美,这样才能激发好奇心和兴趣,进一步深入探究形式美及其发现之旅。

复调音乐是巴洛克时代主要的音乐思维形式,其中巴赫是最著名的代表作曲家。复调要求各声部之间在横的关系上、节奏、力度、旋律要具有独立的个性;在纵的方面,又要彼此呼应、联系,形成良好的和声关系,构成立体、和谐、优美的音乐语言。赋格、卡农都是复调音乐的具体写作手法。

卡农是简单的复调形式,它先于赋格而产生。卡农是指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的一个小节、最后一个和弦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神圣的意境。卡农原名“规则”,即各个声部有规则地互相模仿。常见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轮唱是以相同的高度模仿同一旋律的卡农。还有把旋律移高或移低到各种不同的高度进行模仿的卡农、反行模仿的卡农等。形象地说,就是你追我赶,但我们都一样。

赋格是另一种常见的复调形式,比卡农复杂。赋格曲一般包括呈示部、中间部和再现部三个部分。呈示部开始时,一个声部先单独演奏出一个音调富于特征的短小旋律,叫做主题。接着,另一个声部把主题移高五度或移低四度来模仿。好象是主题的答句,叫做答题。原来演奏主题的声部这时演奏和答题相结合的对比旋律,叫做对题。赋格原意是“逃走”,主题和答题依次由各声部模仿,好象前逃后追一样。主题和答题在中间部分和再现部分出现时,有时不等主题奏完,另一个声部就开始模仿,好象追赶的距离缩短了。这种紧接在一起的主题和答题称为紧接段。用形象的说法来表达就是你追我赶,再你问我答,然而我们都很像。

您好!根据您的描述,我了解到您想了解杜达梅尔指挥洛杉矶爱乐乐团联袂阿根庭顶尖探戈舞团在好莱坞露天剧场的演出。这场演出是由著名指挥家杜达梅尔指挥洛杉矶爱乐乐团联袂阿根廷顶尖探戈舞团在好莱坞露天剧场奉上的一场听觉和视觉上激情与浪漫又带些许忧伤的精彩演出 。

如果您需要更多关于杜达梅尔指挥的相关信息,可以参考豆瓣音乐上的介绍。

据青岛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杨雪的文章《空灵之音》介绍,阿根廷民族主义音乐运动的代表希纳斯特拉是拉美现代音乐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在吸取各种现代派作曲技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音乐语汇。作品《埃斯坦西亚》(《南美大牧场》又译《埃斯坦西亚》)创作于1941年,当时的希纳斯特拉受著名芭蕾舞团经理林肯·柯尔斯坦的委托,创作了这部五幕芭蕾舞剧。

作品所反映的是阿根廷的乡村生活,以阿根廷潘帕斯大草原上的一个大牧场为场景,讲述的是一位乡村小伙子凭着自己的勇气和实力驯服了野马,同时也获得了心爱的小镇姑娘芳心的爱情故事。作品完美地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具有典型的阿根廷民族色彩。音乐中各声部激烈的节奏碰撞、经典的炫技段落令人印象尤为深刻。

杜达梅尔出身于一个穷人的家庭,他的祖母回忆说:“他出生后不久,我去见医生,医生说:‘这孩子实在太安静了,给他一点音乐吧。’其实他爸爸就是个长号手,在酒吧里给跳舞的人们吹伴奏,我家里通常不会缺少音乐。但医生说:‘为什么不给他一点古典音乐听呢?’”很大可能,这就是杜达梅尔逆袭人生的起点。

“实际上我从小就喜欢音乐,有一次偶然在爸爸的书房里摸到了一本乐谱,就开始对着音符‘咿咿呀呀’的唱起来。现在我还记得那本书,泛黄的纸里还散发着清淡的油墨香味。后来才知道,那乐谱上的音调是一个名叫杜卡的法国作曲家写的《小巫师》,你知道,这个作品描写了一个小巫师趁他师傅外出的机会,私自实验他所偷听到一条咒语的威力,后来魔力大作的故事,嘿!我简直被这段音乐所迷倒,直到现在都是!” 杜达梅尔回忆到,“家里人那时候总会带我去听音乐会,每次我都会目不转睛地盯着指挥手里的那根棒棒,当时我以为它也是一件乐器,虽然不能出声,但就像魔法师的权杖一样好用,整个乐队都得听它的,就跟变戏法似的,嘿!那简直太神奇了!”

也许是“逆袭人生”的共鸣感,杜达梅尔成名后很喜欢指挥演奏这套组曲。

杜达梅尔的“逆袭人生”得益于极富个人魅力的荷塞·安东尼奥·阿布吕尔是委内瑞拉青少年乐团项目“el Systema(体系)”的创始人,这个项目改变了委内瑞拉无数孩子的生命。在这个视频里,阿布吕尔和大家分享这个神奇的故事,并揭密自己的TED大奖愿望,这个愿望对美国和美国以外的区域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音乐无国界》

《我爱你中国》维也纳童声合唱

维也纳童声合唱团《让我们荡起双桨》

童声合唱团《time to say goodbye》

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合唱《乘着歌声的翅膀》

《乘着歌声的翅膀》女声合唱,国家大剧院合唱团

国家大剧院合唱团--茉莉花+乘着歌声的翅膀+大豆白米花生

我爱我的祖国优美的小溪、辽阔的大河、壮美的大山,我爱我的祖国所发生的所有美好的事物,我爱我的祖国相识或不相识的值得我去爱的所有的人!同样,我也爱别的国家优美的小溪、辽阔的大河、壮美的大山,我也爱别的国家所发生的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也爱别的国家相识或不相识的值得我去爱的所有的人!

听了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我爱你中国》,听了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合唱团演唱的门德尔松的《乘着歌声的翅膀》,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反正我会!柏拉图说“节奏与乐调有着最强烈的力量,能够浸入心灵的最深处”,有许多人说“音乐无国界”,柏拉图所说的是许多人所说的根本原因或者是许多人所说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只有“能够浸入心灵的最深处”的音乐才能“无国界”,而且仅当“能够浸入心灵的最深处”的音乐ᅳ定会是“无国界”的。